>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称心躁夜啼。多因胎热、惊热、风热等内犯于心所致。其症面红身热,小便赤涩,入夜即烦躁不安,仰目啼哭而多泪,见灯火则烦啼更甚。治宜清热宁心。用导赤散加黄连。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掖门,《医心方》作液门。即大巨。见该条。
见《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为雪乌之藏族语名,详该条。
见医学便览条。
空同孔。亦称毛孔、玄府。《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见《河南中药手册》。为百部之别名,详该条。
白苔中心变黄,是表邪未罢,传里化热之象。若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胸,除有表证外尚可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中黄而粘腻,宜五苓散加益元散治疗(见《伤寒金镜录》)。
【介绍】:见刘完素条。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已佚。
即唇。详该条。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糙苏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