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注证发微
见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条。
见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条。
见《履岩本草》。即梧桐白皮,详该条。
即行气法。见该条。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引缪仲淳方。人乳、牛乳、芦根汁、人参汁、龙眼肉汁、蔗汁、梨汁各等分,姜汁少许。隔汤炖成膏,微下炼蜜,徐徐频服。治噎膈,食涩不下。
出《本草图经》。为马蔺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药材志》。为枸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指头维穴部位。《灵枢·根结》:“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楼英注:“颡大谓额角入发际,头维二穴也,以其钳索于耳上,故名钳耳。”
见《云南中草药》。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温壮者,由腑脏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指发热热势壮盛,属于高热的范围。
涎唾、口津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