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滞颐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温脾丹;脾胃湿热者,口角流出稠涎,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湿,用清脾散之类。《幼幼集成》卷四:“小儿两颐流涎,浸渍胸前者。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治宜温脾丹。”

猜你喜欢

  • 推寻

    切脉指法。切脉时移动指位,左右寻找。《重订诊家直诀》:“寻推以诊广狭厚薄曲直也。”

  • 番沙

    痧证之一。又名黑痧。《张氏医通》卷九:“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沙。卒然昏倒腹痛,面色黑胀,不呼不叫,如不急治,两三时即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或濈濈汗出,或隐隐发斑,此毒邪

  • 肝气胁痛

    病证名。见《医方考》卷五。指因情志不舒,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暖气则痛胀见宽,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多见弦脉。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

  • 蜘蛛背

    手发背之俗称。见该条。

  • 伤寒抉疑

    书名。清·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尚论后篇·答问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多方面的疑问共16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28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伤寒抉疑》。

  • 足太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太阳。”本经别从足太阳膀胱经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延展分布到

  • 尾闾痈

    病名。即生于尾骨处的外痈。《外科启玄》卷五:“此痈发于尾闾穴,是督脉之经,最疼难忍,难得脓,宜大托里加乳香、没药排脓止痛,外用敷贴,戒气怒房事,不然则漏而难痊。”

  • 肝乘肺

    肝邪乘肺,侮其所不胜。《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实际上,临床所指多为肝火犯肺,参见该条。

  • 冰粉

    见《云南中草药选》。又名水晶凉粉、大千生。为茄科植物假酸浆Nicandraphysaloides(L.)Gaertn.的全草。原产南美洲。我国南方及北方均有栽培;河北、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

  • 红内消

    ①见《外科精要》。为何首乌之别名。②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金刚散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