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热痉

湿热痉

病名。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症。多因湿热挟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湿热痉亦有因热闭所致者:“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走阳

    病名。①性交时精泄不止之症。《医宗必读·遗精》:“更有久旷之人,或纵欲之人,与女交合,泄而不止,谓之走阳。”治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等方。②遗精之俗称。详遗精条。

  • 虚则补之

    针灸治疗法则。出《灵枢·经脉》。指正气虚弱,体质较差者,用补的手法治疗。详针刺补泻法。此原则亦用于方药治疗。

  • 乳子脉

    乳子,吮食母奶的婴儿,乳子脉即婴儿的脉象,见《景岳全书·脉神章》。三岁以下的婴儿,其诊脉方法有不同于成人之处:一般以一息八至为平;诊脉只候其脉象,一般不分别其寸关尺部位;脉象以浮沉候表里、迟数候阴阳寒

  • 乳毒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即乳痈。见该条。

  • 蛇串疮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蛇缠虎带。详该条。

  • 浮翳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浮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从瞳神内映出白色”,“如冰光白色,环遮瞳人”(《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该条。

  • 二十四脉

    脉象分类方法的一种。《脉经》载述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形状,称为“二十四脉。”后世增入濡、短、长、牢、疾五脉并减去

  • 关前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张氏医通》卷八:“小肠之府为雷廓,又名关前廓。”详雷廓条。

  • 红晕边黑舌

    亦称裹圈舌。舌中心至舌根淡红,外层有红晕,而舌边尖纯黑。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常伴见神昏、谵语、烦躁,或发斑疹等症,宜清心开窍,凉营泄热(见《伤寒舌鉴》)。

  • 鬲上

    鬲,同膈。横膈膜上胸腔部。《素问·刺热论》:“颊上者,鬲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