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灵枢·五味》。又称口渴。①指自觉口咽干燥之证。多因肺胃有热,津耗血少所致。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选用麦门冬饮子、白虎汤、承气汤等。津液亏耗者,咽干口燥,烦热升火,舌干少津。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血虚者,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头晕目花,面白唇淡,舌质淡,脉芤。治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治宜祛湿利水,用胃苓汤、五皮饮等;痰饮内停者,口渴胸闷,短气,吐痰涎,心下悸,或呕吐、反胃等。治宜温阳化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半夏茯苓汤等。瘀血内阻者,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唇萎,唇紫,脉涩。治宜活血祛瘀。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脾虚不运者,口渴而稍饮即止,或喜热饮,四肢困倦,脉弱无力。治宜健运。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等;肾阳虚衰者,口渴欲饮,饮一、二口即厌,或水入即吐出,恶寒肢冷,嗜卧,脉细。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口渴频饮,多食多尿者,为消渴病,详该条。②指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参见口干条。

猜你喜欢

  • 水石

    见《石药尔雅》。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 脾虚如球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胞虚如球、悬球。多由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症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张氏医通》卷八:“谓目睥浮肿如球也。以两手掌擦热拭之,少平,顷复如故

  • 米仁根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薏苡根之别名,详该条。

  • 经行隐疹

    病名。即经行风疹块。详该条。

  • 春温三字诀

    书名。1卷。清·张汝珍约撰于1861年。书名“春温”,实际上论述以风温为主,作者用三字诀加注的形式,阐析其证治。1935年张骥将本书所提到的温病常用治疗方剂20首,编成七言歌诀,题名《春温三字诀方歌》

  • 烧存性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植物药烧至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即存性。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焦,另有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炒焦,两者操作上有所不同。

  • 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调节之意。人体各脏器组织,所以能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须赖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循环运行,输送养料,维持各种脏器组

  • 目系

    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相当于视神经等。《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经脉》:“心手少

  • 沥血腰痛

    病证名。腰痛之一。又名瘀血腰痛、血瘀腰痛。《证治要诀·诸痛门》:“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症见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脉涩。治宜化瘀行气。可用调营活络饮(大黄、当归

  • 盐蜜煎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盐(捣末)半两,蜜二合,皂角(捣末)一分。先将盐放锅内,次下蜜、皂角末,慢火煎,候冷为丸,枣核大,以铅粉滚为衣,纳肛门中。治脾黄胀满,气冲胸膈,大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