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冻疮。详该条。
见《济阴纲目》。即子啼。详该条。
病证名。①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脾虚则流冷涎。症见涎唾从口角流出,绵绵不已,睡时尤甚,以致浸淫口角及下唇,皮肤红赤,湿烂生疮。治法若因胃家有热者,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加减;若因脾家虚寒者,宜温中补脾
病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骨槽风。详该条。
病名。为脑疽生于项后偏旁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偏对口。
即句漏。见该条。
书名。见《通志·艺文略》。5卷。唐·杨损之撰。杨氏“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补注神农本草》),已佚。
病名。指疟疾发作过程中出现大汗亡阳等虚脱之症者。清·吴楚《宝命真诠》:“疟脱之症,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脉虚浮数,按之极虚。”治宜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倍参、芪,加白芍、五味、枣仁等。参见疟疾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疔疮生于胁部者,证治见疔疮条。
见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