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流痰

流痰

病名。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兼有脓肿者。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为无头疽的一种,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其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扑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食少、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亦可采用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李世勣

    【生卒】:583~669【介绍】:唐代医家。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曹县)人。以医名,本姓徐,因避讳改名李勣。唐太宗、高宗时身居要职。657年曾与许孝宗、孔志约等参与并领导《新修本草》的编写和颁行工作

  • 吴敬泉

    【介绍】:明代医生。兰溪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医理,对请他治病的人,先贫后富,对贫穷病人赠药而不取报酬,对远道求医的贫穷病人还自始至终按日处方,丝毫不苟。

  • 忽林失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 瘟毒发瘄

    病证名。指因感瘟毒而发疹的病证。清·郑卜年《瘄略》:“小儿感冒风邪,蓄于肌肉之间,至阳气发动,而行于皮肤之外。一年之中,屡有不正之气感之。出于两腋之下,盖两腋之下者,气之道路也。蕴毒随气之道路而出,谓

  • 湿浊

    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 浴儿法

    出《千金要方》卷五。洗浴婴儿,是为初生婴儿去除污秽,清洁皮肤,具有防止皮肤病和疮疖的作用。洗浴的水,前人用桃、槐、桑、梅、柳五枝煎成,临浴时,要选择在无风的地方,洗浴的时间要适可而止,注意脐带的干燥,

  • 卒中(cù zhòng 促众)

    ①即中风。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因中风系猝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故名。②泛指猝然如死而气不绝者。《医学纲目·心与小肠部》:“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

  • 白地榆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 心痛彻背

    证名。指心痛(心前、心窝、胃脘等部位疼痛)引及背部者。除见于心痛、胃脘痛外,尚可见于胸痹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鬼薙刺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一。即油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