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气法
见留气法条。
见留气法条。
祛风法之一。是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治法。可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
《中国妇科病学》引石芾南方。益母草、丹参、桃仁、当归、益元散各9克,藕汁15克,童便30克。水煎,加童便冲服。治恶露不下,热甚烦躁,不欲近衣,瘀热内结之症。
指妊娠中期或晚期出现胎忽乱动,腹痛等症状。但脉象无分娩症候者。①《女科经络》卷五:“有一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便生。名曰试胎。非当产也。”②唐桐园《大生要旨》二卷:“受胎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胎忽乱动
病证名。指麻疹、痘疮之后,口腔溃烂的证候。见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清·吴、张氏《喉科秘旨》卷上:“痘余痧后口生疳,烂在牙龈痘毒传,若是见痧生满口,须从心胃二经参。”治宜清泻心胃二经之火。可选用清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中极,见该条。
病名。指腰椎间盘破裂,髓核突出,挤压椎间神经根引起的腰腿疼痛,属闪腰岔气和闪挫腰痛范畴。多因强力举重及扭闪所致。轻者腰痛,经休息后可缓解,再遇轻度外伤仍可复发或加重。重者腰痛,并向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详足少阳经筋病条。
解剖名。见《银海指南》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龙珠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KI22。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步郎。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五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并有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