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亦称三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痛渴,二名痛中,三名痛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痛中也。三
病证名。因寄生虫(如囊虫等)引起的痫证。《本草纲目》:“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痫相似,用白芜荑,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方。白芷、生半夏、天南星、肉桂、乳香、没药、胡椒各一钱,川乌、三七、蟾酥、草乌各二钱,丁香八分,麝香少许,花蕊石二钱半,风茄子三钱。为细末,外敷。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出《周礼》。指水、浆(酸味的饮料,亦指清酒)、醴(甜酒)、(淡酒)、医(酒酿)、酏(薄粥)。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黄药子,详该条。
四肢的别称。《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见《本草便读》。为神曲之处方名,详该条。
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针灸大成》:“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得病所。”说明本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
①见《本草纲目》。为龙葵之别名。②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苦之别名。③见《本草纲目》。为酸浆之别名。各详该条。
指调理安定脾胃气机的治法。分和胃、调和肝胃等法。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