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热

气虚热

病证名。①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多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致气虚火旺,虚热内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证治汇补·气血热辨》:“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治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②指暑湿伤气而致的发热。伴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脉虚等证。《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症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者,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猜你喜欢

  • 瞑菜

    见《南方草木状》。为睡菜之别名,详该条。

  • 蜘蛛背

    手发背之俗称。见该条。

  • 消浊

    病证名。小儿消渴证之一。又名肾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清热。用

  • 语言蹇涩

    亦称语言蹇吃、口不能言。指舌体转动不灵活而说话艰难的症象。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

  • 鼻肿

    病证名。《石室秘录》卷一:“鼻肿者,乃肺金火盛也。”常由肺经火毒上攻所致。证见鼻部肿大,甚则肿大如拳,疼痛异常。初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用仙方活命饮或凉膈散加减;后期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 上胞下垂

    病证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又名睢目、侵风、睑废、睥倦胞垂、眼睑垂缓、睑皮垂缓。发病有先后天之分:先天性者由发育不全引起;后天多因脾虚气弱,脉络失和,风邪客睑而成。此外,外伤、肿瘤、

  • 葛稚川

    【介绍】:见葛洪条。

  • 醉消散

    见《疡医大全》卷七。即神化丹,见该条。

  • 肝肾亏损

    即肝肾阴虚。详该条。

  • 人体部位名。指高起丰满的肌肉群,如脊椎两侧的肌肉或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黄帝内经太素》卷八:“足太阳之脉……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胂(《灵枢·经脉》原作“胛”。《太素》、《备急千金要方》、《素问·厥论》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