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杨梅疮

杨梅疮

病名。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由气化(间接)传染和精化(接触)传染而得。临症先患下疳,或患横痃,然后发杨梅疮。发病前有全身性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咽痛,随即出现皮肤病变。外阴局部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片(名杨梅斑),形如风疹(名杨梅疹),状如赤豆,嵌于肉内(名杨梅痘),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后期毒侵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统称杨梅结毒。治宜清血解毒。内服杨梅一剂散土茯苓合剂。外用鹅黄散。即梅毒。

猜你喜欢

  • 上棱骨

    解剖名。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

  • 推而纳之

    针刺用语。与动而伸之对举。《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向下按纳,使正气深入,为补法。

  • 脾毒痢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感受暑热之毒而致的痢疾。夏暑之时,饮食不洁,生冷不禁,暑热之毒犯及胃肠,而成下痢。其症发热烦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频作。治宜清暑解毒。如白头翁汤加人苋,或香连丸、黄连香薷饮,

  • 产后漏黄水

    病证名。肖山《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一月,漏黄水不止,此乃血虚之故,宜服补血汤(当归、肉苁蓉、附子、川芎、白芍、茯苓、甘草)。”

  • 藕汁茯苓饮

    《金匮翼》卷二方。茯苓、炒蒲黄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生藕汁、小蓟根汁、生地黄汁调下。治蓄热吐血。

  • 儿发成穗

    病证名。小儿发枯色萎而又胶结成穗状,为疳疾证候之一。《育婴秘诀》:“大病后,其发成穗,或稀少者,乃津液不足,疳痨之外候也。”

  • 口糜

    证名。指口腔内泛现白色糜点,形如苔藓。《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宜花粉末掺之

  • 附分

    经穴名。代号BL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

  • 双眼龙叶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巴豆叶之别名,详该条。

  • 寒雀粪

    见《中药志》。为五灵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