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即子眩。详该条。
古病名。指饮食入胃,先吐后下的病症。多因风邪内干肠胃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身背皆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慓悍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即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块状的痰。由于肺失清肃,气机失调,郁结凝聚而致。痰难吐咯,吐痰成块状。治疗以顺气、化痰、清热等法。
经穴名。代号BL4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的后支。主治脘腹胀痛,
见膝阳关条。
见明·范洪《滇南本草图说》。即地不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厥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即睥生痰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