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野棉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胎赤眼。即初生儿眼睑及结合膜充血、糜烂。《太平圣惠方》:“夫小儿眼胎赤者,是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于眦中,使睑赤烂,至久不差,故云胎赤也。”见于新生儿急性包涵体性结膜炎。治宜清热解毒,内服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朱砂根之别名。②见《分类草药性》。为射干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救苦丹第二方,见救苦丹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失于濡养
【介绍】:见李惺庵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一。即生于胃俞、肾俞之疽。证治同发背。
【介绍】:南宋医生。履贯欠详。撰《瘅疟备急方》1卷,佚。
即藿香正气散作蜜丸。治证同。见藿香正气散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苍条鱼鳖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