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褚谈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圣济总录》卷一二五:“石与泥(瘿)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即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参见瘿及有关条。
痰证之一。因痰涎阻滞心膈所致。《万病回春·痰饮》:“痰涎症者,浑身胸背胁痛,不可忍也,牵掣钓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心膈也。”参见痰证条。
病名。即牵拉肘,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如疼痛作脓者
病名。太阳腑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其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指小儿嗜食,食已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其但腹大。多因脾胃运化失常而成。治宜调理脾胃,益气利气,用香砂六君子汤。
病名。指被滚水、热油所烫或火烧灼肢体致伤。出《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即汤火伤。详烧伤条。
又名鼻液、鼻涕,五液之一。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因鼻窍通于脑,故又有脑渗为涕之说。肺开窍于鼻,故风寒犯肺时,则鼻塞而流涕;若见脓涕,则为寒邪化热;鼻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