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喉浅论》卷下方。西瓜霜二两,煅人中白、冰片各一钱,朱砂二钱,雄黄三分。为细末,频吹患处。治白喉,疫喉。若非白喉,减去雄黄。
【介绍】:唐代道士。撰有《五脏旁通明鉴图》1卷(《宋志》)记载为孙思邈撰),已佚。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酸味收敛,咸味润下,药性均是向里、向下,如山萸肉、五味、白芍、乌梅、牡蛎、龟板、芒硝、盐等药,皆属阴而没有升的趋向。
见《奇效良方》。即黑靥。详该条。
阳虚外感的治法。症见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处方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再造散。
【生卒】:1885~1969【介绍】:字惠侯。湖南祁东人。随祖父天存习医,后曾行医于祁阳、桃源、衡阳、郴州、洪江、长沙等地,建国后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顾问。行医六十年,精于杂病、温病、妇科病治疗。其治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病证名。又名风瘾。指麻疹未收,皮肤搔痒者。清·郑卜年《瘄略》:“瘄出未收,复感风寒邪气,风邪外袭皮肤而入肺,肺中毒气,合而复于两胁,背胸腰腿之间,名为风隐。”治宜疏风解毒。用荆防败毒散,或加味消毒饮(
①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
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主症为热饮食入胃,随即汗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肾,或出于半身。《证治要诀》卷九:“胃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