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

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较成人更为迅速。由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病理及症状的不同,故其辨证分类有:①《小儿药证直诀》分潮热壮热风热温壮。②《幼科全书》分伤风发热、伤寒发热、伤暑发热、伤食发热、痘疹发热、变蒸发热、潮热、惊热夜热客热癖热血热。③《幼科发挥》分肝、心、脾、肺、肾热虚热实热。④《证治准绳·幼科》:“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而小异,”还有表热里热表里俱热、半表半里热、骨蒸热等。⑤《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发热为表热、里热、虚热、实热。⑥《幼幼集成》卷三:表里虚实四热为纲,其下以杂证,包括伤风发热、伤寒发热、脾胃虚热、伤热发热、伤暑发热、心热、表里俱热、疳热、壮热、烦热、积热、虚热、客热、心经血热为目。这些分类,虽各有特点,但繁复不全,临床上多结合病因、脏腑见证,以阴阳表里虚实分之,庶可概括。

猜你喜欢

  • 葡萄疔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三十四。即蒲桃疔。见该条。

  • 辣子

    出《本草纲目》。为食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 心浊

    溺浊证之一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多由思虑太过,伤及心神所致。症见小便浑浊,或赤或白,精神恍惚,恐怖,健忘,心悸怔忡,心烦少寐,梦遗等。治宜养心安神。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

  • 蚂蚱

    见《内蒙古中草药》。即蚱蜢。详该条。

  • 岁候

    运气术语。每岁天地之气的始终。《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其岁候何如?”张景岳注:“岁候者,通岁之大候……总其气数之始也。”

  • 千日疮

    病名。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疣疮、瘊子、尤。由于风邪搏于肌肤而生;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本病好发于手背、指背、头面等处。初起小如粟米,渐大如黄豆,突出皮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

  • 绞蛆爬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 钻齿疳

    病名。出《外科正宗》:“小儿钻齿疳,牙根穿出齿龈,内外芒刺,嘴唇作痛。”即钻牙疳。详该条。

  • 枯筋箭

    病名。生长在皮肤上的赘瘤。出《外科正宗》卷四。由于肝失血荣,以致筋气外发而生。本病初起如赤豆大,质硬,时久表面微呈枯槁,逐渐碎裂,蓬松如刺,形如花蕊。多发于手、足、头皮、胸乳等处。治疗:根蒂细小者,用

  • 痘疹世医心法

    见痘疹心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