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泛指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及小便完全闭塞不通。《卫生宝鉴》卷十七:“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论也。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涩少,一也,治宜分利而已。若热搏下焦津液,则热湿结而不行,二也,必渗泄则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顺其气,令施化而出也。”《症因脉治·小便不利论》:“小便不通,非一例也。在外感五运中,则有运气加临;伤寒门,则有热结膀胱湿热发黄,汗下亡津;阴症中,则有寒湿内结;内伤门,则有肺热心热肾热、水液偏渗、气化不及、真阴不足诸症。……小便不利,真阳不足者,用肾气丸;真阴不足者,用滋肾丸知柏地黄丸;热结膀胱者,用五苓散车前木通汤心移热于小肠者,用导赤散。此分经用方之大法也。”如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气机郁滞、瘀腐阻塞水道、肾元虚衰、胞转等导致尿蓄膀胱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审察病情,分别采用清肺、泄热、理气、化瘀、温肾、渗利等法。参癃闭气闭转胞外感小便不利内伤小便不利等条。

猜你喜欢

  • 胃寒恶阻

    恶阻证型之一。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宜温胃止呕。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 掌压法

    推拿手法名。两手相叠,用手掌部按压穴位。用力较重,常呈间歇性。多用于腰脊等处,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有“两手相重按”之法。

  • 剥苔

    舌苔剥落,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舌光绛,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

  • 梁学孟

    【介绍】:明代医生。字仁甫。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认为十二之病,大半是火造成,著有《痰火颛门》一书。

  • 肺热腹胀

    证名。指肺热壅阻,气机失畅引起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肺热腹胀之症,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腹胀胸痛,常胀不退。”多因肺素有热,或膏粱酒湿,火热熏肺,肺热焦满,壅阻气道所致。治宜清肺为主。喘

  • 脏器疗法

    用动物的内脏器官、组织、腺体等作为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称为动物脏器食疗方法,简称脏器疗法。因动物脏器组织系“血肉有情之品”,其作用主要是培补精血、补益脏气,故历史上又常称为“以脏补脏”。动物脏器作为

  • 下焦如渎

    出《灵枢·营卫生会》。渎,小沟渠。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故称。

  • 心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心痛痧》:“痧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壅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痧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湾,服活血之剂为

  • 酒积泻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又称酒积泄、酒积五更泄泻。详各条。

  • 交肠

    病名。指大便时有尿液从肛门流出,小便时有粪质自尿道排出。《证治要诀·大小腑门》:“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苓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