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用鍉针按压穴位皮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虚证用补法,即将针轻压,待局部出现红晕或症状消失时去针。实证用泻法,即将针重压,待患者有痠胀感扩散时去针。但不应伤损皮肤。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般以10
见清·赵楷《百草镜》。即浙贝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症见舌渐肿大满口,坚硬疼痛,影响呼吸、语言。《辨舌指南》:“舌赤肿大满口者,心胃之热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藏茄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原始》。即赤小豆,详该条。
躁证之一。指因热盛而躁急、躁动者。《赤水玄珠·烦躁门》:“阳躁者,烦渴欲饮,愤激躁怒,二便不利。经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者是也。”参见躁条。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脾疳。见该条。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连珠喉风。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阴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