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书名。4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医理总论;卷2~4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的证治。方解颇详。

猜你喜欢

  • 棒子毛

    见《河北药材》。为玉米须之别名,详该条。

  • 胎怯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胎瘦、胎弱。①为小儿胎禀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症见生后皮肤脆薄,毛发不生,形寒肢冷,面无血色,肌肉消瘦,筋骨不利,腰膝痠软等。治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用十全大补汤、六味

  • 郭志邃(suì 岁)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右陶。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人。因见当时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根据儿科诊治痧疹之理,采集前人有关经验,撰成《痧胀玉衡》一书(1675年刊行),论述

  • 翻喉

    病证名。由心肺气虚,喉管翻出所致。口内吐出红虫一条,扯之不出,触之痛彻心肺。治法宜用人参浓煎服,大补其元气。上述症候颇类今之剥脱性食管炎。而当时因受条件所限,可能误认食管为喉管,故称翻喉。

  • 心手少阴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手少阴心经详该条。

  • 米糠

    见《验方新编》。即米皮糠,详该条。

  • 青崩

    病名。出《脉经》。指崩下之血为青色者,临床极少见。治疗参见血崩条。

  • 胎赤

    见《证治准绳·幼科》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发赤,多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治宜清热和血用清热解毒汤。如小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 缓下

    详润下条。

  • 同人针灸

    见针灸全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