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停耳

停耳

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②《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详聤耳条。

猜你喜欢

  • 吐利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呕吐、下利并见。后世将卒暴呕吐下利、躁扰不安者,称为霍乱。仅见呕吐下利,病程缓慢者,称为吐利。《证治准绳·杂病》:“成无己云:若止呕吐而利,经谓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

  • 芪枣冲剂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芪、茯苓、大枣、鸡血藤。冲剂,每服15~30克,一日三次,开水冲服。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治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 三虚

    ①指人的五脏虚、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素问遗篇·本病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因而三虚。”②指辨证的三类虚证。《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三虚指:濡为脉虚;

  • 内证头痛

    病证名。指内伤头痛。《内外伤辨·辨头痛》:“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详内伤头痛条。

  • 气道

    出《灵枢·口问》。同息道,详该条。

  • 阴阳系日月

    《灵枢经》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腹以下为地,属阴应月。并把十天干分别与左右两手的十

  • 药总诀

    书名。见《通志·艺文略》。1卷(《嘉祐本草》作2卷)。梁·陶弘景撰。掌禹锡谓:“《药总诀》……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题云《药象口诀》,不著撰人名氏,文字并相类。”

  • 地茨菇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颌脉

    颌部的经脉。《灵枢·卫气行》:“别者以上玉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

  • 月浣

    出《千金要方》卷四。指月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