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泄泻论》。又称久泻。指泄泻日久不愈,或兼见脱肛者。多因正虚气陷所致。治宜补虚、固涩。若因邪恋正虚,则宜扶正祛邪兼顾。详久泻、气陷泄泻、滑泄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唐秉钧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毒蓄于肝经所致,其症四肢骨节疼痛,久则肘膝状如鹤膝,皮毛枯槁,不能移动,腐秽瘫痪。本病相当于瘤型麻风。
指七种疝病。历代有各种说法:①《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癫疝也。”②《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
痔疾治法。先在病人背部寻找痔点(即稍突出表皮、针尖大小,压不退色之小丘疹),常规消毒后以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皮下组织白色纤维,术后用纱布覆盖。本法有消炎、止血、镇痛作用,可控制痔的症状发展。
《伤科秘方》方。红花2.4克,桃仁、乳香、没药、当归尾(酒洗)、穿山甲各3克,官桂、川芎、莪术、神曲各1.8克,柴胡0.9克,甘草1.5克,枳壳4.5克。水酒煎服。治外伤瘀血肿疼。
病证名。亦名经前痤疮。指每逢经前面部出现一粒粒突起的小丘疹(粉刺),无色或淡红色,时有痒痛,面部皮肤粗糙的病证。多因肝脾湿热,肝郁化火,或肺热所致。若因喜甜食辛辣,滋腻之品,以致肝热脾湿、上蕴面部,症
【生卒】:682~769年【介绍】:唐代本草学家。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博览群书,而以医名。撰有《本草音义》2卷。
人体部位名。①指会阴深部。《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纂内深处为下极”。②指长强穴。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③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即会阴穴部位。④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