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阳三阴

猜你喜欢

  • 痘疮失音

    病证名。多见于小儿。常因痧痘疮疹邪毒上蒸于肺,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干涩,失声不语。治宜解毒祛邪。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参见痘疮条。

  • 鱼肚疽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三。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 大伤寒

    病名。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伤寒全生集》则以正伤寒发病于冬季。与大伤寒之以季节分辨病情轻重者不同。参见正伤寒、伤

  • 痨瘵咳嗽

    病证名。指痨瘵病的咳嗽。见《不居集·痨瘵咳嗽》。《明医杂著·劳瘵》:“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

  • 妊娠眩晕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即子眩。详该条。

  • 金匮心典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

  • 寒呃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因脏气本寒,复感风寒或伤于生冷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治宜温散。可用丁香散、沉香降气汤、荜澄茄散、羌活附子汤、

  • 时德元

    【介绍】:金代医生。太医院判官。1200年(承安五年)曾赴西夏为桓宗李纯佑母治风病。

  • 红尖黑根舌

    舌尖红色,舌根黑苔。为心肾火炽,或实热灼伤阴分,可见于急性流行性发热病。急宜苦寒泻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 目赤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等篇。又名赤眼。通常指白睛红赤之候。《张氏医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伤肝。”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肝热上攻者,多见白睛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