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蒙筌》。为秫米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难经·五十八难》:“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多因外感热病或肺阴亏虚,致鼻失荣润引起。鼻中少涕,干燥枯槁。此证可见于热性病。宜润肺生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今之干燥性鼻炎
秋令收敛之气。《素问·气交变大论》:“收气不行,长气独明。”
行气法之一。亦称按压行气法。指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前后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即要使针感向上,可用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下方,“闭其下气”则
人体部位名。指内眼角。《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①见《闽东本草》。为螺厣草之别名。②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向天盏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阴血亏虚、经脉凝涩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血虚腹痛之症,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下引小腹,上行肋梢,肢体瘦弱,面色痿黄,腹虽痛而不饱闷,痛无定处,此血虚腹痛之症也。”《证治汇补·腹痛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指用灸法治阴虚内热证的错误方法,导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后世引作批评医者滥用补泻之语。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
病名。清·严景芬《目科捷径》:“练睛者,眼皮粘练一处,以致目睛不能转动。”参见睥肉粘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