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谚语精解
29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运力达于四肢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力”,但叫它为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甚至一指之端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劲”,也叫劲力。“劲”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无透力,仅及于表面。“劲”有爆发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无爆发力。武术家能以手掌击石成块,以指钻砖成洞,足见透力之强,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负百斤,往来百里,持久力强可见一斑
13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54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7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对手躯体某一部位的变动,即可判断出随之而来的招式样。听到微弱的风声,便能识别出突然的袭击。凭借皮肤的接触,就会感知对手力量的大小、虚实和进攻方向。这是习武者在技击素质上应达到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需通过长期训练,反复强化击打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使感知信号向大脑中枢的传递,大脑指令向拳脚动作的传递在瞬间完成。
18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历来人们都爱把练武术叫做练把势,这条谚语重点不在强调练好把势上,而是强调练武术必须姿势正确这一原则,姿势就是架式,是要反复习练以求习惯的一种动作。练套路要注意架式,练各种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个姿势,都有要领,符合要领,姿势才正确。如马步,就是骑马蹲档的架式,随便一蹲就不是马步。如不按照要领去强调架式,就会练得不伦不类,而且内外功夫也练不成功。
20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66练武先求腿力:武术以练腿为主。腿法练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腿力与脚力、腰力是统一的整体。练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脚力和腰力。
61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习武要注重刚柔。所谓刚,不单纯指刚劲之劲力,还指顶天立地的阳刚气概——头正顶天,形式挺拔,脚实抓地,根基牢固。所谓柔,也不单纯指柔软的力道,还指坚韧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适度的控制力,如同怀抱婴儿手托腮一样。
53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须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达到技击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劲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谓:“身大力不亏”。劲力是后天练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习武者的一个优越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进行必要的力量性练习,使发展大肌肉群和发展小肌肉群配合起来,便会有泰山压顶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为优于对手的因素。劲力是武术技击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它能将全身
25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12剑走青,刀走黑: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很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17古人制艺,必立一意:此谚语说的是古人创造的每一种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种用途。
75眸子练得明,打人占上风:
39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
5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80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是强调先行出击的重要。当自己在精神、气势、体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压倒对手时,先发制人,可一举获胜,在自己与对手旗鼓相当的条件下,判断准确,看准破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可出奇制胜。当自己的身体条件、武艺技术不如对手时,凭着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坚决果敢,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出击,可反败为胜。对手越消极,我当越主动,以主
28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
42打拳容易走步难:练套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可是有的运动员虽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基本功也很好,却不能实作,就是因为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战中变换。平时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战中的练习,就依然是“
79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这里所说的静,指自己以外观形态与对手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调整体力,以逸待劳。静,还指内心的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对手的一切行动。动,指对手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无关紧要的步法移动和一切虚假动作。动,还指对手首先发起攻击的动作。交手之时,静以待之,待敌生乱,趁机击之,虽属后发,而能制之,这便是这条谚语的含义。
68手去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在技击中,手与脚的攻防分工不应当区分过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实上手与脚都具备攻守的能力。在技击中,手与脚应当密配合,各司其职,一齐出动,攻防同时进行,即所谓上下齐到,左右夹攻。手攻上,脚攻下;手攻上,脚防下;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手脚不会配合,单一出击,踢腿时,双手
69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前两名仍是强调手脚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两名则是强调的领导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脚即出,动作快到与闪念同时,最后达到下意识地攻防,这便进入一武术的化境。
78料敌在心,察机在目:技击中最讲究以逸待劳,以逸制劳。心中有数,把准时机,便可事半功倍。料敌在心,就是善于判断对手意图,其一举一动,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敌于股掌之间。察机在目,便是强调要把握进攻的时机,啾准对手的破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小力而至大胜。
58运动在身,用意在心:练武动身不动脑,势必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所学生硬,缺少变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变为死手。只有身动心也动,不断探究拳术奥妙,技艺才会日日提高。
81出其不意攻不备,先发制人不容还,动手犹如鹰捉兔,粘衣发劲急似弹:先发制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招即中,不容还手。拳势极快,如鹰捉兔,粘衣贴身,劲力爆发。如对手已严阵以待,先发制人的时机便已错过。如自己力微势弱,先行出击易暴露弱点。
- 谚语大全一年级谚语大全不同国家的谚语与书有关的谚语与书有关的谚语9则与动物有关的谚语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与生活有关的谚语与生肖有关的谚语与礼貌有关的谚语与立秋有关的谚语与雨有关的谚语个人谚语摘抄中国古代谚语中国最常用谚语29句中国民间谚语中国谚语大全中国谚语的英文版中国象棋谚语大全中外珍惜时间的谚语中外的民间谚语中秋节有趣的谚语歇后语为人处事谚语为大学英语写作加分的30句经典谚语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大全二十四节气谚语人生受益谚语人生哲理谚语人生常用谚语人生格言谚语大全人生谚语精选传统民间谚语体育相关谚语健康谚语元宵节谚语大全全年农业谚语大全关于不要说空话的谚语摘抄关于中秋节的谚语关于为人处事的谚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关于交谈的谚语关于人生的英语谚语关于体育类的谚语关于保健的谚语关于养生的谚语关于冬天的谚语关于冬至的谚语关于劝诫的谚语关于动物的谚语关于励志的谚语关于劳动的谚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