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滋
汴人,字济甫。晓音律,善谈笑。画入能品,书法颇得赵秉文之妙。
- 杨虞卿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杨宁之子。元和五年进士,为校书郎,擢监察御史。与阳城友好。李宗闵甚器重他,历官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工部侍郎,官至京兆尹(首都市长),太和九年七月一日甲申,贬虔州司马,卒于任上。
- 郑震
宋人,字孟隆。五代时登进士第。后周恭帝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宋太祖乾德初,掌泗州市征,负才倨傲,多所讥诋。刺史张延范衔之,密奏其嗜酒废职,出为河西令。后不愿迁徙,自烙其足,成疾卒。
- 查淳
查淳,曾任桂林知府。其父查礼,曾任广西庆远府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奉令参与修浚灵渠事,曾探查湘漓之源,并于二十年在飞来石摩崖“灵渠”二字。查淳为了却父亲遗愿,于38年后刻“湘漓分派”碑于铧嘴上,是灵渠较有影响的石刻,极引人观赏。
-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钱公辅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 邹兑金
邹兑金(1599-1646),明末清初杂剧作家。字叔介,江苏无锡人,邹式金之弟。生平以济人利物为事,曾捐资创置放生池以泽及鱼鳖。崇祯丁丑年,他北上应考渡江泊金山寺,忽江中风浪大作,他倾资设救生船救人而耽误了应考,后其子邹忠倚得状元,世竟传为德报云。
- 王德
(?—548?)西魏代郡武川人,字天恩。少善骑射,以战功封深泽县男。贺拔岳被杀,德以拥宇文泰功,加征西将军、平凉太守。又以奉迎北魏孝武帝西迁功,进封下博县伯,行东雍州事,赐姓乌丸氏。累从宇文泰征伐有功。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官泾州刺史。卒官,谥献。
- 钟惺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 祝泉
(1702—1759)浙江海宁人,初名游龙,字贻孙,号人斋。乾隆元年举人。私淑张履祥之学,因取其《备忘录》增删之为《淑艾录》。又分类掇取朱熹语为《下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