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朱穆生平

朱穆生平介绍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时任侍御史。感时俗浇薄,作《崇厚论》、《绝交论》。永兴初,出任冀州刺史,镇压起事灾民。后触犯宦官,罚作刑徒,因千人上书为之鸣不平,赦归。居乡数年,复拜尚书。上书请除宦官未成,忧愤死。>>查看朱穆的诗词古文

生平

  朱穆(100~163)东汉学者。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家世衣冠,初举孝廉,后为侍御史。出为冀州刺史,因弹劾权贵、抑制豪强而受到诽谤,下狱治罪。后征拜为尚书,为人刚正不阿,居宫数十年,“死守善道”,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其思想节操为人所推重。时人有“兼资文武,海内奇士”之评。蔡邕在《朱公叔谥议》、《鼎铭》、《朱穆坟前方石碑》等文中对朱穆的操守多有赞扬。朱穆对当时的朝政多有批评,指出“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榜掠割肃,强令充足”(《后汉书·朱穆传》)。主张改革弊政,清除宦官,选用贤能,“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同上)。在哲学上,发挥道家重道返朴的观点。否定儒家的礼义而以道与理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同上)。重申老子的“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观点,赞扬天的崇大和地的深厚.批评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他说:“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荣贵者矜己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不存。”(同上)认为社会风尚是~种巨大力量,“故时教俗美,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时否俗薄,虽君子为邪。义不能止也”(同上)。指出当时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坏,而且难以挽回。他说:“先进者既往而不反,生来者复习俗而追之。是以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同上)。认为在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下,只有道家重道反朴的思想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汉书》卷四三有传。有集2卷,今佚。《全后汉文》卷二八辑有其部分著作。

  朱穆自幼即以沉思好学、用心专一而著名,由于精力专注,或丢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岁时还向同郡隐居武当山教授经传的赵康奉书称弟子,为时人所称服。朱穆为人耿直有韬略,20岁举孝廉,后拜郎中、尚书侍郎,被人称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范晔:《后汉书》卷43《朱穆传》)顺帝末,从大将军梁冀,为典兵事,甚见亲任。桓帝即位,升任侍御史,不久再迁议郎,与边韶、崔寔、曹寿等共入国史馆东观撰修《汉纪》,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补了《外戚传》及《儒林传》。

  桓帝崇尚敦厚,朱穆遂作《崇厚论》,呼吁重德教;又著《绝交论》,倡导交往以公。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发生严重的水灾饥荒,社会秩序混乱,朱穆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因慑于朱穆威名,贪官污吏闻风而逃,冀州百县中仅解印外逃的县官即达四十余人,他一到任,就严惩为非作歹的贪官豪强,终因触怒朝廷宦官权贵,被捕还京师,罚作刑徒。后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为朱穆鸣不平,方获释归居乡里。居家数载,复为尚书,仍刚直不阿,屡次上书或面谏罢除宦官,桓帝不从,遂遭排挤诋毁,终日愤懑抑郁,于延熹六年(163年)发疽而死。朱穆死后,诏赠益州太守,谥“文忠先生”。善文辞,为蔡邕所重,诗仅存《与刘伯宗绝交诗》一首。

猜你喜欢

  • 程之鵕

    程之鵔,字羽宸,又字采山,歙县人。贡生。有《练江诗钞》。

  • 高栻

    高栻,燕山人。与张可久同时。生平不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以为其人字则诚,即作《琵琶记》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已辨其非。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 杨子华

     北齐人。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工画马、龙。武成帝重之,令居禁中,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时称画圣。

  • 祝哲

    祝哲,字明甫,秀水人。乾隆庚辰举人。有《西涧诗钞》。

  • 志定

    诗僧。生平不详。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之及门者。《全唐诗》存诗4句。

  •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司马槱

    司马槱字才仲,陕州夏县人,元佑中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事迹见张耒《书司马槱事》(《张右史集》卷四七)。《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张渊懿

    张渊懿,字砚铭,一字元清,号蛰园,青浦人。顺治十年(1654)年举人,以奏销案坐废乡里,遂寄情翰墨。废黜之前颇为活跃于云间,曾先后组立“原社”,“春藻堂社”。康熙三十年(1691)还为曹寅《柬亭图》做诗跋,其卒当在此后若干年。著有《临流诗》、《月听轩诗余》。其词被选入《百名家诗余》,但所作仍以自选于《清平初选》为多,有10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