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阿鲁威生平

阿鲁威生平介绍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能诗,尤善长作散曲,今有几十支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查看阿鲁威的诗词古文

生平

延间(1314~1320官南剑太守,即延平江路总管。
至治间(1321~1323) 官泉州路总管。
泰定间(1324~1328)任翰林侍讲学士。曾译《世祖圣训》、 《资治通鉴》等为泰定帝讲说。
阿鲁威在元仁宗、英宗执政时,曾任延平路总秘和泉州路总管,南剑太守,后应诏入朝作经筵官。
致和元年(1328)官同知经筵事,是年遂挂冠南游。家于杭州,居城东,被李昱聘为西宾。
至元二年(1336)因卷入平江路总管道童案坐罪,不久冤明,仍闲居杭州。
能诗善曲,明·朱权 《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鹤唳青霄”。其诗今不传。
元·杨朝英《阳春白雪》录其小令十九首,情感深沉质朴,格调旷达豪迈。

成就

阿鲁威汉文修养深厚,善作散曲,被列为散曲七十大家之一。《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可惜留传不多。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有19首,计《蟾宫曲》16首,《湘妃怨》2首,《寿阳曲》1首。阿鲁威不但是一位成就较高的散曲作家,还是著名学者育家。元泰定年间,他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还曾翻译过《世祖圣训》、 《资治通鉴》等书。

作品风格

  阿鲁威善做散曲,《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只可惜流传到现在的不多了。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只有十九首,包括《蟾宫曲》十六首,《湘妃怨》两首,《寿阳曲》一首。其散曲格调旷达豪迈。 《蟾宫曲》 前九首系以楚辞九歌品成,如《湘君》:“问湘君何处遨游,怎弭节江皋,江水东流,薜荔芙蓉,涔阳极浦,杜若芳洲,驾飞龙兮兰旌蕙绸,君不行兮何故夷犹,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 辞藻华丽, 婉约而浪漫。

  阿鲁威的散曲既有怀古之情,也有感时之作。比如他的《湘妃怨》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鹊声碎,却叫人空断肠,漫劳动客送垂扬。”读来让人惆怅。又如《寿阳曲》:“千年态,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吹送,尽蜀鹃血啼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如诉如泣,隐约有声,情感描写真挚而细腻。从内容上看,散曲多以寄托对民众生活的同情、慨叹现实生活的无奈等为主,表现出元代读书人消极避世的情绪。

  阿鲁威其他一些咏述历史的散曲,情调与上述不同,如感叹英雄人物的有《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寥寥数语,把曹公的豪情,孔明的机巧,跃然纸上。

  《旅况》一曲却表达了作者鄙弃富贵荣华,想做江湖散人,漫游四方或隐居一处以诗酒自娱的思想。《遣怀》中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情,只不过那种被压抑的思想感情在阿鲁威身上的表现多了几分英雄气概和外露的锋芒。

  阿鲁威的散曲,内容多为鄙薄商官厚禄,抒发时光易逝,不遇的感慨,赞扬古代英雄贤士伟业等方面的作品,其风格多雄浑或悲切凄凉。他的散曲被多种版本所收,流传较广。

猜你喜欢

  • 周耕云

    周耕云,元朝人,善画,尝为萧元泰画笼虎仙岩图。

  • 毛铉

    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明洪武时在陕西一带从军戍边,后任国子学录。他的诗些富于生活气息。

  • 杜濬

    杜濬(1611~1687)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 庄棫

    庄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

  • 赵微明

    名或作徵明。唐天水人。玄宗、肃宗朝人。工书能诗,诗格高古,元结录其诗三首入《箧中集》。

  • 庄德芬

    庄德芬,字端人,吴县人。河南提学道朝生女孙,州同定嘉女,武进董㒔室,乾隆己酉进士、浔州知府思駉母。有《晚翠轩遗稿》。

  • 到洽

    (477—527)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茂。初为齐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清警有才学,为谢朓、任昉、丘迟赏识。睹世乱,隐居积岁。梁武帝天监初,召为太子舍人,累迁尚书左丞,帝欲亲戎,军国容礼,多自洽出。寻迁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官终寻阳太守。有文集,已佚。

  • 宗端修

    (1150—1208)汝州人,字平叔。以避睿宗(宗辅)讳,改姓姬。好学,喜名节。世宗大定二十二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迁监察御史,以干能称。官至全州节度副使。曾论为政之术,谓当治气养心,心正则不私,气平则不暴。

  • 何桢

    西晋庐江灊人,字元干。素有志略。仕魏为秘书右丞、廷尉。入晋,为监军,武帝泰始八年讨匈奴刘猛,累破之并以计杀之。官至光禄大夫。封雩娄侯。以文学见称。

  •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