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李义府生平

李义府生平介绍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被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大赦天下。李义府因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时年53岁。武则天即位后,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但在睿宗年间被收回。>>查看李义府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李义府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贞观八年(634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随侍晋王李治。

累职拜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他进献《承华箴》,提到“佞谀有类,邪巧多方。

  其萌不绝,其害必彰”,虽是极力逢迎太子,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又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得罪宰相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敕书尚未下达门下省,他便已秘密获知,并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道:“皇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又害怕宰相不同意,所以尚未正式提出。你若能推助此事,定可转祸为福。”李义府遂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叩门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唐高宗大喜,召见李义府,并收回贬官敕书,将他留居原职。

  同年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不久,李义府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他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相互援引,狼狈为奸,贬杀忠臣,使得武则天最终得以窃取权柄。

多行不法

  显庆元年(656年),李义府兼任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当时,洛州女子淳于氏因罪被关入大理寺监狱。李义府听闻淳于氏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毕正义将她释放,然后纳为妾室。大理寺卿段宝玄据实上奏,唐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审理。李义府担心事情败露,竟逼令毕正义在狱中自缢,以断绝实证。唐高宗虽知实情,但却没有追究李义府的罪责。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弹劾李义府道:“义府擅杀六品寺丞,理应治罪。”李义府出班辩斥,经王义方三次叱责,这才怏怏退下。唐高宗大怒,认为王义方诋毁大臣、言辞不逊,将他贬为莱州司户。朝后,李义府得意地问道:“王御史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道:“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仅七天便诛杀少正卯。我王义方就任御史已经十六日,却不能诛杀奸邪,确实有愧。”不久,李义府兼任太子左庶子。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并为他修建宅第。当时,李义府宠冠朝廷,家中子弟都被封为清要官职。他生性贪婪,与妻子、子婿大肆卖官鬻爵,又多引腹心、广结朋党,权势熏天。

  此前,杜正伦担任中书侍郎,而李义府则为门下典仪,后二人一同担任中书令。杜正伦自恃前辈,对李义府非常轻视。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谋除李义府,结果事情泄露,被李义府告知皇帝。二人在唐高宗面前争论,各执一词。唐高宗以“大臣不和”为由,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并将李友益流放峰州。

  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被征召回朝,兼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前,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李氏,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他贬官普州时,李崇德却将他除名,因此怀恨在心。李义府回朝后,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更改官制,李义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他奏请皇帝,将祖父改葬到永康陵侧,并征调七县民丁,昼夜不停的运土修坟。满朝王公争相馈赠奠仪,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极尽奢华。同年十一月,唐高宗封皇八子李旭轮(即李旦)为殷王,命李义府兼任殷王府长史。

流放巂州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升任右相,仍旧主持铨选。他在皇帝面前谄言自媚,出外则肆意乱法,百官尽皆畏惧,无人敢言其过。唐高宗对此略有所知,告诫他道:“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为你掩饰,你该对他们多加管教。”李义府勃然变色,问道:“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李义府也不谢罪,扭头便走。唐高宗虽未追究,但也深为不满。

  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杜元纪道:“您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如果积蓄二千万钱,可以将怨气压制。”李义府深信不疑,更加急切的搜刮钱财,还趁哭吊亡母之时,与杜元纪微服出城。时人都认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图谋不轨。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取七百贯,授给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

  四月,唐高宗将李义府下狱,命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联合御史台、详刑寺(即大理寺)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不久,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

忧愤而死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却不许长期流放的罪囚返回。李义府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三岁。至此,担心他再度起复的朝士方才安心。

  上元元年(674年),李义府的妻子、儿女遇赦,得以返回洛阳。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此前的辅助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后赐实封三百户。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又将李义府的实封收回。

轶事典故

  李义府表面上随和有礼,与人说话,总是和言悦色,但内心褊狭嫉妒、阴狠残忍。在他位居要职后,凡是对他稍有触犯者,都会遭到陷害。当时人都说他笑中有刀,称他为“李猫”。

家庭成员

儿子

  李津,官至右司议郎,后被流放振州。

  李洽,官至率府长史,后被流放廷州。

  李洋,官至千牛备身,后被流放廷州。

  李湛,曾以左羽林将军之职参与神龙政变,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封赵国公。

女婿

  柳元贞,官至少府主簿,后被流放廷州。

猜你喜欢

  • 令狐绹

    令狐绹,(795-872)晚唐朝大臣、政治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

  • 丘为

    丘为,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 元·王翰

    王翰(1333~1378),字用文,号时斋,仕名那木罕,安徽庐州(今合肥市)人,晚年定居福建省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翰五岁丧母,赖庶母孙夫人抚育,勉以立节建功立业。明洪武十年(1377年),府县上书荐王翰之贤,翰决心不事二主,即治棺木,卧病不肯服药。有司强迫其上路,翰留诗引刃自杀,卒年四十六岁。

  •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 林嗣环

    林嗣环(1607——约1662),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现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减版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瑰宝。

  • 方大琮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铁庵,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历任南剑州学教授、江西转运司参议官,将乐、永福知县,太府寺丞、右正言、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建宁知府、福建路转运判官。官终广东经略使,卒谥忠惠。

  • 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 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戴善甫

    戴善甫一作戴善夫,元代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江浙行省务官,与《柳毅传书》剧作者尚仲贤同里同僚。作杂剧5种,现存《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有《元曲选》等刊本;《柳耆卿诗酒江楼》存部分曲文明沈采《四节记》卷4《陶秀实邮亭记》剧情与《风光好》相同,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