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白胤谦生平

白胤谦生平介绍

白胤谦(1605年—1673年),字子益,号东谷,山西省阳城县人,明朝进士、清朝政治人物。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入清后历任高官,康熙二年(1663年)致仕,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九岁,染微疾,便遽求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年六十九岁。>>查看白胤谦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天启七年(1627年),白胤谦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授内秘书院检讨,历侍读学士。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次年任顺天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次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学士。顺治十二年,任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内翰林国史院学士、武会主考官、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擢升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升刑部尚书。顺治皇帝亲政之后,为加强皇权,注重刑法,颁布《大清律》;但惩奸除恶,惯用重典,常常不以法律而加重治罪。白胤谦独认为:“开国规模,宜崇宏大,务以宽平佐圣治。”所以他凡事都小心谨慎,无论在公堂或是在私宅,律令之书未尝离手,大小案件都依法处置,不敢有丝毫失当。就在白胤谦升任刑部尚书不久,南北科场案发。北闱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因受贿将考生王树德、陆庆曾等录取,被判处死刑立斩,没收家产,父母兄弟流放尚阳堡。南闱江南乡试虽然舆论大哗,但未确指行贿受贿人具体姓名。白胤谦认为案情尚未查实,人命关天,恐怕冤枉了无辜,有待进一步认真推究,方可决断。这时江南举子编撰了《万金记传奇》杂剧,揭露正副主考方猷、钱开宗受贿丑闻。传入禁中,顺治帝大怒,未经过法律程序,便下旨将方、钱二人处斩,家产妻子入官;其它考官及监场官十八人,除一人病死狱中外,均处死刑。白胤谦也因未能及时结案,受到降一级处分。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苏松巡按王秉衡因贪赃罪被判处死刑,顺治帝下旨将其妻子儿女入官为奴。白胤谦认为根据《大清律》,此罪不应涉及妻子儿女,于是同三法司官员共议,免除了其妻子儿女之罪。顺治皇帝召白胤谦等官员廷对,厉声诘问再三,白胤谦皆援引律例正色以对,只自引罪,但仍坚持要依法裁处。此时,天威严重,廷臣被皇帝诘问者皆惶恐失措,不知所云,而白胤谦则从容不迫,据理侃侃而言,终于使顺治帝不得不服从于法律。但顺治帝年轻气盛,心中不悦,下旨将白胤谦降三级调用,补太常少卿。白胤谦认真考订祀典,议定雅乐,不以进退为意。不久升通政使,他又为冤民叩阍之事向皇帝力争,没有因为前事之故而少为退却。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国家有许多大事要定夺,他多次奋颜谏议,必有利于国家人民而后已。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九岁,染微疾,便遽求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年六十九岁。

文学成就

白胤谦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十四岁便开始作诗,少时所作不下数千百首,长益精进。一生好学不倦,以著书立言为千古事,“海内之文人后学,莫不以北斗仰之”⑶。白胤谦论诗,主张“神韵为上而格调次之”。在康熙年间王士禛“神韵说”理论还没有形成之前,他就强调“神韵为上”的观点,于清初诗歌理论的探索有开先河之功。其诗文著作有《澹宕斋集》《雪帆草》等,后精选诗文,辑为《东谷集》三十四卷;致仕后乡居诗文辑为《归庸斋集》四卷、《桑榆集》三卷。白胤谦与吴伟业、王铎、宋琬等人相交游,继承发扬了杜甫、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以质朴无华而著称。如《湖南纪行五百字》,写出了湖南兵燹之后,到处可见“村屋尽毁余,蒿莱殖禽兽”的穷荒景象,表现了他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太平美好生活的希冀。《役夫谣》写京畿一带人民的生活:“休言民力壮,民实备苦辛。有田被圈界,租税犹在身。荷锄入圈庄,慵作办岁缗。见充河堤卒,舍命赴洪津。”深刻揭露了清初满洲贵族圈地给老百姓带来的种种灾难,令人不忍卒读。在满洲贵族对汉民族疯狂镇压和蛮横圈地的顺治初期,白胤谦作为汉臣,敢于站出来写诗为民请命,其正义感和勇气不能不让人钦佩有加。《述乱》《渔阳估客行》《俸米叹》《冰车行》等纪实的诗篇,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当时民间的疾苦。虽然从整体来看,他作品于时政颂扬多而揭露少,但质干精神,不失自然之态,与那些只讲究辞藻华美而空洞无物的庸俗文章自有天壤之别。清儒评价说:“胤谦刻意讲学,故所作直抒胸臆,不以文字求工也。⑷”邓之诚先生谓其文“虽无文采,而不失雅正。明季乱历,清初掌故,皆探讨,是亦足以传矣”。

猜你喜欢

  • 觉恩

    觉恩字以仁,号断江,四明人。

  • 金九容

    金九容,高丽末期的学者。字敬之,号惕若斋。原籍安东。16岁时进士试合格,以后又文科及第,任民部议郎。1367年重新开办成均馆之时,同郑梦周、李崇仁、朴尚衷等人创立“程朱学”,成为“斥佛崇儒”的先锋。他是亲明派(明指明朝),由于反对迎接从北元(明朝开国后,元朝遗老逃至蒙古所立国家)来的使臣而被流放。1381年获释,任左司议大夫、大司成、判典校寺事等职。他的诗出类拔萃,有清淡典雅的诗风。他的8首诗收录在《东文选》,著书有《惕若斋集》、《选粹集》等。

  • 繁钦

    繁钦(?-218)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写诗、赋、文章知名于世。

  • 商景徽

    商景徽,生卒年不详,字嗣音,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次女,商景兰妹,上虞徐咸清妻。有国色,博学工诗,诗逼盛唐,讲究格律,居然名家。清兵入关后,与夫偕隐,年逾八十犹吟诗读书不辍,其子女如徐昭华皆承母训,多才华,名重一时。著有《咏鵻堂诗草》(一作《承堂集》)。与夫合著《小学》一书,自一画至多画,正形声,明训义,名曰《资治文字》。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 朱经

    字恭庭,江南宝应人。诸生。著有《燕堂诗钞》。

  •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大食惟寅

    大食惟寅,生平不详,元代后朝人。古称阿拉伯为大食,或许系阿拉伯人,惟寅是他的名字。从其仅存的小令看,他具有深厚的汉文化素养。明代天一阁抄本《小山乐府》附其〔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小令一首,知曾与散曲家张可久相识。

  • 张骏

    (307—346)十六国时前凉国君,字公庭。张寔子。建兴十二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嗣其叔张茂为凉州牧西平公,并受前赵封凉王之号。建兴十五年(东晋成帝咸和二年),骏乘前赵被后赵战败,出兵攻前赵秦州诸郡,大败,失河南地。及石勒杀刘曜,骏因长安乱,复收河南地。全盛时,尽有陇西之地,控制西域诸城邦,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建兴三十三年(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假凉王,仍用建兴年号。在位二十二年卒。

  • 元晖业

    (?—551)北齐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字绍远。北魏济阴王拓跋小新成曾孙。少险薄,多与寇盗交通。长改节,涉子史,颇属文。仕魏历位司空、太尉,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入北齐,降封美阳县公,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后为文宣帝所杀。有《辨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