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谷梁赤生平

谷梁赤生平介绍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查看谷梁赤的诗词古文

评析

  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云:“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按:尚有名喜、嘉、寘、俶之说)。受经于子夏,为经传,故曰《谷梁传》。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谷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谷梁》,擢千秋为郎,由是《谷梁》之传大行于世。” 一般说来,人们认为《公羊传》、《谷梁传》用隶书写成,都是今文学派的。但《经学概论》却云:“近人崔适《春秋复始》认为《谷梁传》是古文学,且为刘歆之伪作。我认为《谷梁传》决非刘歆所能伪造,此书原为古文,后改成今文。 有人认为《谷梁传》成书于景帝时写定的《公羊传》之后。谓《谷梁传》成于《公羊传》之后,无可争辩;但《谷梁传》并非成书于景帝之后的武帝之时。”

  “有些学者认为无论公羊高或者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只借以自重罢了。这一论断,我们认为是比较可信的。”“盖自孔子传授《春秋经》之后,其弟子凭自己所接受到的一些知识并掺和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各自口说流传,弟子再传弟子,辗转口传,至于若干年后才著于竹帛,沿传至今。至于公、谷二传中的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之处,我们认为这也是古书流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历代传授《春秋》的经师,他们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二传在成书过程中必然会兼收各自在传授中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公羊传》与《谷梁传》,其中就有一些对《春秋经》文解释的不同之处,甚至有些还利用解释《经》文而相互攻击。”(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点校前言》,第5-7页) 《经学概论》云:“《谷梁传》汉宣帝时立与学官,但东汉以来《谷梁》学不及《左传》与《公羊》二传盛行。汉魏以来治《谷梁》学的有尹更始、唐固、廉信、徐邈等十余家。东晋时,范宁辑汉、魏、晋十余家旧说,撰《谷梁集解》,诸家旧说皆废。唐代杨士勋以范宁《集解》为主,撰《谷梁义疏》。清代以钟文烝《谷梁补注》(全名《春秋谷梁经传补注》)较为详明。”

概述

谷梁赤是子夏的学生,子夏晚年居家著书授业,离谷庄颇近。后谷梁学成,封鲁为吏,著书立说。 其直系后人当在曲阜一带。到汉初刘邦祭孔时,申请回原曹国故里棠林坡一带,子孙以衍数万。其说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亦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体裁与《公羊传》相近,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持论比《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影响

  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亦称《春秋谷梁传》。旧说鲁人谷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实际应是孔门讲习《春秋》的若干代学者集体的论议,整理编著成书的年代不晚于汉初。宣帝时,为之立博士。  

  《谷梁传》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全书正文两万三千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大抵同调,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也有歧异。如鲁僖公四年《春秋》记:齐桓公伐楚,“楚屈完来盟于师”。《公羊传》称: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与桓公为主,序绩也。”肯定了齐桓公取得的重大成绩。《谷梁传》却说:“来者何?内桓师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认为齐桓公成就有限,楚仍桀骜不驯,所论很不相同。 东晋范宁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谷梁传集解》,标榜兼采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谷梁传注疏》。清人钟文蒸有《谷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 张正一

    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正壹。排行六。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为左补阙,因上书言事得召见,同僚刘伯刍、王仲舒等数以酒食相过从,韦执谊恶其朋聚觊望,奏贬之(《通鉴》卷二三六)。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户部员外郎。二年随武元衡至西川,任节度观察判官(《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八《诸葛武侯祠堂碑》)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约于元和五年以国子司业致仕。事迹见《白居易集》卷五五《张正一致仕制》、《唐诗纪事》卷四五等。《全唐诗》存诗1首。

  • 谷氏

    谷氏,南海人。萧志崇室。著有《静阁草》。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九六。

  • 张志规

    张志规(?—一六〇三),字则之。归善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贡生,授福建兴化训导,迁粤西修仁县令,摄永安、荔蒲。崇祯二年卒(又注崇祯十二年卒)。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 张杞

    浙江湖州人,字成夫,号天衢。万历二十五年举人。官福清教谕、广州通判。有《麟经统一篇》。

  • 殷穆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下。

  • 张纯

    (?—56)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仁。张安世之后。少袭侯爵,西汉末为侍中。王莽时官至列卿。光武帝更封武始侯。纯明习旧典,东汉初制礼,辄咨访之,多所正定。累迁大司空,慕曹参,务于无为。建武二十四年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卒谥节。

  •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冯小青

    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 王伯成

    王伯成,元代杂剧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生卒年月不详。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人。王伯成作杂剧3种,今存《李太白贬夜郎》。《兴刘灭项》仅存残文。他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

  • 周连仲

    周连仲,字倬轩,乐亭人。道光庚子进士。官礼部主事。有《宝稼堂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