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江总生平

江总生平介绍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查看江总的诗词古文

文学创作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因此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今存诗百首,少量赠答诗及陈亡后凭吊故土之作,有一定价值;《闺怨篇》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家族成员

十世祖:江统(晋朝散骑常侍)
五世祖:江湛(宋朝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爵号忠简公)
祖父:江蒨(梁朝光禄大夫)
父亲:江紑(本州迎主簿)
长子:江溢(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洗马、中书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入隋后,为秦王文学)
第七子:江漼(驸马都尉、秘书郎、隋给事郎,直秘书省学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十世孙。

  江总七岁丧父,寄依外祖家。年少时聪明敏捷,性情纯厚。其舅舅吴平光侯萧劢,在当时名望很高,特别钟爱他,曾对江总说:“你节操品行与众不同,神态举止超群出众,将来出名,必当超过我。”江总长大后,勤奋笃学才思敏捷,他家世代相传的书数千卷,江总日夜探究研读,未曾离手。

  十八岁时,江总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中权将军、丹阳尹何敬容建府置僚属,设置佐吏,都以显贵的后代担任,江总又授职为何敬容府主簿。不久调任尚书殿中郎。

才华横溢
  梁武帝萧衍撰写《正言》才毕,又写《述怀诗》,江总参与写此诗,萧衍读完江总的诗后,大为叹赏。又调任侍郎。尚书仆射范阳张缵,度支尚书琅邪王筠,都官尚书南阳刘之遴,都才学渊博,因江总年少时出名,张缵等人很是推重,结为忘年之交。刘之遴曾以诗文相赠江总。后调任太子洗马,又出京任临安县令,再回京任中军宣城王府内录事参军,调任太子舍人。

  梁朝和西魏友好往来,萧衍诏命江总和徐陵出使西魏,江总生病没有前去。侯景寇掠京城,萧衍诏命江总暂兼太常卿,坚守小庙。台城陷落后,江总在外境维艰中逃难,费了几年时间才到会稽郡,住到龙华寺,便写了《修心赋》,大略评品时事。

  江总的第九个舅舅萧勃首先占领广州,他又从会稽去投依萧勃。

  梁元帝萧绎平定侯景之乱后,诏命江总任明威将军、始兴内史,给江总八百斛太守薪俸让他出行。恰逢江陵陷落,江总遂不成行,从此寄居岭南多年。

效力陈朝
  天嘉四年(563年),因任中书侍郎回朝廷,管辖侍中省。江总历任司徒右长史,掌东宫管记,给事黄门侍郎,兼南徐州大中正。又授职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东宫、中正职务不变。不久调任左民尚书,后转任太子詹事,中正职务不变。江总因与太子彻夜畅饮,收养良家女子陈氏为女,太子便装去江总住所,皇上怒而免除其职。不久复任侍中,兼左骁骑将军。再任左民尚书,兼左军将军,未授职,又因公事免职。不久任散骑常侍、明烈将军、司徒左长史,调任太常卿。

  陈后主陈叔宝继位后,授职江总任祠部尚书,又领左骁骑将军、参掌选事。又转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调任尚书仆射,参掌选事职务不变。

  至德四年(586年),江总加任宣惠将军,量置佐史。不久授官尚书令,赐给鼓吹一部,加扶,其他官职未变。

昏庸亡国
  祯明二年(588年)晋号中权将军。后任宰相,他不理政务,只是每天和后主在后宫饮酒作乐,还加上陈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当时称他们为狎玩之客。因此国家日益衰败,典章制度不健全,有上言者,就以犯罪论处,君臣昏庸腐败,以至于国家灭亡。

  祯明三年(589年)建康陷落后,江总入隋朝,任上开府。

  开皇十四年(594年)死于江都,时年七十六岁。

猜你喜欢

  • 罗蒙正

    广州新会人,字希吕。博学强记。弱冠从罗斗明学诗,有名于时。檄为高州学正,后以荐授南恩州教授,州判吴元良欲用为幕官,力辞不就。有《希吕集》。

  • 朱琰

    朱琰,字桐川,号笠亭,海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阜平知县。有《笠亭诗集》。

  • 冯惟讷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山东临朐人。冯裕第五子。明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

  • 李璮

    李璮(?~1262),中国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一说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1262年在在进攻济南时,应者寥寥,军心离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泽将其处死。

  • 鲜于枢

    鲜于枢(1246-1302),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 张缙

    张缙,河间兴济人,号乐素老人,明孝康皇后之祖伯,宣德元年(1426)举人,曾任山西交城县教谕,以子张岐显贵,敕赠监察御史。

  • 昙延

    (516—588)隋僧。蒲州桑泉人。俗姓王。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后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及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入隋,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自此,佛教复兴。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 周裕

    周裕,祁阳(今属湖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官辰州通判,擢御史。事见清嘉庆《祁阳县志》卷一九。今录诗二首。

  • 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南藩镇,爵封赵国公。他策划讨平西川、镇海,削弱藩镇势力,还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元和九年(814年),李吉甫去世,追赠司空,谥号忠懿。

  •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