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朝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南来吴裴,历任秘书正字、相王府典签、国子主簿、詹事府丞、河南府士曹参军、考功员外郎、右司郎中、兵部郎中、长安令、济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户部侍郎、京兆尹。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授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后升任侍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罢为尚书左丞相,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又改任尚书右仆射,后改左仆射。天宝二年(743年),裴耀卿去世,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献。
- 钟离景伯
钟离景伯,合肥人,字公序,名书法家。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官中散大夫,元丰七年知通州,元祐三年(1088)以少府少监知寿州,在中原以书名,尤善草书。
- 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 韩世忠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 黄石公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 郑伯英
郑伯英(一一三○~一一一九二),字景元,号归愚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兄伯熊齐名,人称大郑公、小郑公。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於时,遂以亲辞,终身不复仕。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归愚翁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归愚翁文集序》、卷二一《郑景元墓志铭》。
- 淮上女
淮上女,字面意思是指淮水边良家女子。《续夷坚志》中曾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金人南侵,掳走大批淮上良家妇女之事。另有同名词《减字木兰花·淮上女》,表现了被掳女子的屈辱与悲愤交加的沉痛心情。
- 谭宣子
谭宣子,宋朝词人,生卒年不详,字明之,号全阉。
- 刘时中
刘时中[元](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官学士,时中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
- 续雪谷
生谇不详,宋朝诗人,有作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