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刘廙生平

刘廙生平介绍

刘廙yì(180年—221年),字恭嗣,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汉末魏初名士。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侯刘丹之后。初从荆州牧刘表,后投奔曹操,甚受器重,为黄门侍郎。曹丕继位,擢为侍中,并赐爵关内侯。为政主张先刑后礼,且通天文历数之术,与司马徽、丁仪等名流相齐。黄初二年(221)卒。著书数十篇,皆失传。>>查看刘廙的诗词古文

生平

几经辗转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安众县人。十岁时,在课堂上游戏,颍川的名士司马德操抚摸着他的头说:“小孩子,小孩子,‘有道德就懂义理’,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刘廙的兄长刘望之,当时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征召他为从事。他的两个好朋友,均因谗毁的罪名,被刘表杀害。他就以政见不合为理由,弃官回家了。刘廙对他说:“从前赵简子杀犊准、铎鸣,孔子物伤其类,回车而返。如今兄长既然不能仿效柳下惠同声相应,就应该学习范蠡迁移到偏远的地方。坐在这儿白白地等死就危险了,实在不行!”刘望之不听从他的劝告,不久就被刘表杀害了。刘廙很恐惧,急忙逃奔扬州,归附了曹操。曹操聘任他为丞相府的属官,后转任五官将文学。

曹丕器重

  曹丕很器重他,让他交接、起草文书。刘廙上书回答说:“臣当初以为尊卑有序,是礼仪所定。因此固守着一般的礼节,不敢轻易下笔。接到您的任命,深深懂得了辛劳谦和的本意,而不看重其出身高贵与否,倚重的是清廉的有识之士。假如能像郭隗不为燕昭王所轻视,献九九小术的人不被齐桓公忽略,霸业因此也就会成就。损失一个普通人的节操,建立壮伟的业绩,臣下虽然愚钝,又岂敢推诿呢?”

上书劝谏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魏国,刘廙任黄门侍郎。

  曹操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带兵征蜀,刘廙上疏说:“圣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决定是否采纳其意见。因此,能够建功立业者,必能以近察远,比专横之人考虑周详。又必能不耻下问,博采众长。皮带、弓弦虽是不说话的物品,但古代的圣贤却能用以警醒、纠正自己。臣下虽然认为不才,但愿意以己比作皮带和弓弦。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如今,以精锐的兵马,常胜的军威,面对着倚仗天险的吴国孙权和拒不服从的蜀国刘备。想那偏远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个小卒,孙刘的家当,也比不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只是因为自强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故此,当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原地,修生养性,最后终于把崇侯虎制服了。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战无不胜,征无不服,待统一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臣下担心吴、蜀边寇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天下却有得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认真考虑,就可有重大收获,形势对不利而我还要一意孤行,这就会有重大的失败。当今之计,不如研究周围的险阻,选择要害之地据而守之,再挑选天下甲士,而不断更换驻守。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谋划安邦治国之大计。鼓励农桑,励行节约,这样整治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泰民安。”曹操听罢走到刘廙面前说:“不但当君主的应了解臣子,作臣子的也应了解君主。如今你想要让我坐在这儿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错人了!”

后期经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刘廙之弟刘伟受牵连,按律应连刘廙一起杀掉。曹操下令说:“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牵连,这是古时的制度。”于是赦免了刘廙,而且提拔他为丞相仓曹属。刘廙上疏道谢:“臣所犯之罪理应祸灭宗族,幸遇天地之英灵,碰上时气带来的好运,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幸免于祸,又将我升职,正如寒灰之上复燃烟火,已枯之木重长鲜花。万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谢生养它的天地,儿子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生养他的父母。臣可以以死为您效力,却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您的谢意。”刘廙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此外还和丁仪共同论述过刑礼,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魏王,刘廙迁任侍中,赐爵关内侯。

  黄初二年(221年),刘廙逝世,享年四十二岁。因无子而由弟弟之子刘阜继嗣。

家庭成员

兄弟

  刘望之,刘廙兄,曾仕刘表,后被杀害

  刘伟,刘廙弟,东汉官员,因参与魏讽叛乱而被诛

养子

  刘阜,曹魏陈留太守。继嗣

  刘乔,刘阜子,西晋豫州刺史

猜你喜欢

  • 贾昌朝

    贾昌朝(997—1065)字子明。宋朝宰相、文学家、书法家,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真宗(九九八至一零二二)朝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一零四一至一零四八)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谥文元,卒年六十八。著作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百二十二卷。其著作《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集中而又系统地分类辨析了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录存的群经及其传注中的别义异读材料,并对这些材料作了音义上的对比分析,同时还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假借字、古今字、四声别义及其它方面的异读材料,有助于读书人正音辨义,从而读通经文及其注文。

  • 卿云

    岭南(今五岭以南地区)人。诗僧。居长安。与沈彬同时,约唐末至五代前期在世。长于五律。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七。《全唐诗》存诗4首。

  • 谢观

    (?—865)唐寿州人,字梦锡。文宗开成二年登进士第。释褐曹州冤句尉。历任黔中招讨判官、洛阳丞、魏博节度判官。懿宗咸通三年,授慈州刺史。卒年七十余。长于著述,尤工律赋。

  • 罗元琦

    罗元琦,字用璞,号昆圃,石屏人。乾隆戊午举人,官陇西知县。有《兰陔堂诗集》。

  • 虚中

    唐僧。宜春人。少脱俗从佛,而读书吟咏不辍。居玉笥山二十载,游潇湘,与齐己、尚颜、顾栖蟾为诗友。后住湘西栗成寺,与马希振情好甚笃。又时时贻诗司空图,图亦推重之。有《碧云集》。

  • 崔元略

    崔元略,唐代大臣。今聊城人。第进士。更辟诸府,累迁京兆尹,徙左散骑常待。因与崔植素有隙,崔植当国后,被贬黔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后转任鄂州刺史、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唐长庆四年(824),拜大理卿。敬宗初,还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为御史劾奏,迁任户部侍郎。太和三年(829),转户部尚书,次年判度支。五年(831)检校吏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畿汝防御使。是年,又迁滑州刺史、义成节度使。卒后赠左仆射。

  • 白君举

    君举号寓斋,隩州人。登金泰和词赋进士第,北渡后卜筑于滹阳,与元遗山齐名,称元白。

  • 志南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 张景源

    生平不详。中宗神龙时曾官补阙。《全唐诗》存诗1首。

  • 李道坦

    道坦字坦之,钱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