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周葵生平

周葵生平介绍

周葵(1098—1174),字立义,号荆溪,晚号惟心居士。常州宜兴人。生于宋哲宗元符元年,卒于孝宗淳熙元年,年七十七岁。少力学。自乡校移京师两学,均传诵其文。宣和六年,擢进士甲科,调徽州推官。高宗时,除监察御史,徙殿中侍御史。在职仅二月,言事至三十章,且历举所行不当事凡二十条。孝宗时,累拜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虞尤文、陈伯康为相,葵即求退,除资政殿学士。起知泉州,告老,加大学士致仕闲居累年,不以世故萦心。此幅画像取自清代修《江苏锡山周氏宗谱》。>>查看周葵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周葵,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进土,授徽州推官,办事敏捷果断,才华出众。高宗年间先后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上任仅两个月,就上书三十道奏章,其中二十条批评朝廷办事不当,直接指责宰相不任责。高宗很不满意,气得脸色都变了,怒道:“赵鼎、张浚他们肯为朝廷办事,须给他们权力,你为何总要以小事来指责他们呢?” 周葵见势毫无惧色,曰:“陛下即位后已调换宰相十多人,开始都满意地委任他,但结果因公议不容而罢免他。陛下有过尚望大臣尽忠直谏,难道朝臣有过就指点不得吗? 小过不改,罪过日深,岂能保全。”高宗听了这番话转色叹服周葵见解。

  当时,朝廷内部在北伐问题上,争论十分激烈。张浚等力主派兵北伐,收复失地。周葵连上三道奏章,阐明利弊关系。强调“在存亡之时,一定要考虑国家安危”,“条件不成熟,切不能轻易出征”。结果,以周葵“败坏大计”贬职为司农少卿,以直秘阁调任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未上任。赵鼎死,秦桧任宰相,想利用周葵,再授殿中侍御史。周葵未如秦桧之愿,向皇上上书直言:“愿陛下以仁祖(宋仁宗)为法,大臣以杜衍(仁宗时的贤相)为法。”从此,秦桧开始对周葵不满。周葵又论国用、军政、士民三大弊病,更加得罪了居心叵测的秦桧,周葵再次被贬职。先后授起居郎,复直秘阁,起任湖州知州,移平江(今苏州)知府。

  秦桧死,周葵复直秘阁知绍兴府、代礼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周葵又奏:“科举所以取士,比年主司迎合大臣意,取经传语可谀者为问目,学者竞相效仿,望诏国学并择秋试考官,精选通经博古之士,放在前列,对牵强附会的、荒谬反常的,革除掉”。结果,周葵被排挤,出任信州知州,随罢。起知抚州,引疾,改举太平兴国宫。不久,加直龙图阁,调任太平州知州(今安徽当涂,辖境相当现当涂、繁昌、芜湖等地)。一年,洪水暴发,圩堤损坏严重,他带领官兵百姓合力抗洪,凡百二十里,全部修好。这一年,傍郡的圩田都被淹没,灾情惨重,唯当涂五谷丰登。他还下决心整治城中长期淤塞的河道,令城中每户出一夫,由官府供伙食,同士兵一道拼力疏浚,使之条条畅通,免除水患,深受百姓爱戴。后,周葵进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

  孝宗即位,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六月,授兵部侍郎兼侍讲,又改同知贡举兼代户部侍郎。此时,金政权内部各种势力斗争激化,金废帝完颜亮为部将完颜元宜等所杀,张浚认为时机已到,密告皇上:“敌失泗州,其惧罪者皆欲来归,愿遣军渡淮赴之,此恢复之机也”。葵请对:“谓不可轻举,累数百言”。未予采纳。朝廷派李显忠、邵宏渊攻打灵壁、虹二县,结果败归。孝宗思其言中肯正确。周葵升左太中大夫,拜参知政事(副宰相),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兼代知枢密院事。

  周葵因反对北伐,与宰相虞允文、陈康伯不合,多次要求辞相。宋孝宗问他:“卿何请之力也?”周葵曰:“自预政以来,每与宰相论事,有以为然而从者;有不得以强从者;有绝不肯从者,十常四五。想陛下也会感到我们不一致,大约十事之中,不从者七八,安得不愧於心,此臣所以欲去也。”周葵任职期间,虽与人政见不一,但他始终能从大局出发,做好工作。他还为皇上荐贤选能,包括推荐反对过自己的人。他胸襟宽阔,深受孝宗赞赏。一次,孝宗对周葵说:“难得有像你这样能体谅别人的人。”凡是周葵推荐的人,孝宗都当作佳士加以录用。隆兴二年闰十一月,周葵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今浙江临安境内)。后调任泉州知州(今福建泉州)告老,加大学士辞官。

猜你喜欢

  • 黄大临

    黄大临,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字元明,号寅庵,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兄,绍圣间为萍乡令。存词3首,风格清丽。

  • 钱岳

    岳字孟安,吴兴人,元季徙云间。官亳县丞。

  • 王焯

    浙江嘉兴人,字少闿,号碧山。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官镇海教谕。诗雄伟崛强,不肯拾人牙慧。有《白华堂集》。

  • 韦诞

    (179—253)三国魏京兆人,字仲将。韦端子。汉献帝建安中,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魏明帝太和中,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以光禄大夫逊位。善书,师法张芝、邯郸淳,诸体皆能,尤精大字,魏室宝器铭题皆出其手。书写讲究工具材料,善制墨。

  • 汤舜民

    汤舜民,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号菊庄,字、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象山(今属浙江)人。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贾仲明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赍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撰杂剧2种:《瑞仙亭》、《娇红记》,惜已佚。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势,喻如“锦屏春风”。

  • 王智兴

    王智兴(758年-836年),字匡谏,怀州温县(今属河南)人,左武卫将军王靖曾孙,右金吾卫将军王瑰之孙,太子詹事王缙之子,唐朝官员、将领。太和年间(827年─835年),率军讨伐李同捷有功,封雁门郡王,进位侍中。历任河中尹、宣武军节度使等职。开成元年(836年),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追赠太尉,葬于洛阳榆林之北。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顾鉴中

    顾鉴中,生平、里籍均不详。《张小山小令选·附录》录其曲。注“元顾鉴中”。

  • 普惠

    元僧。冀宁平定人,号洞云。住寿圣寺,能诗,有戒行,与中书左丞吕思诚为方外友,吕尝作《洞云歌》赠之。后徙狮子山石岩下。年九十八示寂。

  • 钟仕杰

    钟仕杰,潮阳人。明代宗景泰元年(一四五〇)举人。任梧州教授。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