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宋绶生平

宋绶生平介绍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查看宋绶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博洽明敏

  宋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其父宋皋,曾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等职。宋绶幼时聪明机敏,额有奇骨,深受外祖父杨徽之的器重和宠爱;宋绶的母亲杨氏也知书达礼,经常亲自训导儿子,宋绶因此博通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为时人所推崇。

  就读秘阁

  咸平三年(1000年),杨徽之去世,遗奏请求录用宋绶补太常寺太祝,获朝廷准许。

  景德二年(1005年),宋绶十五岁时,被召到中书省考试,宋真宗喜爱他的文章,升他为大理评事,准他随意到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绶再参加学士院考试,任集贤院校理,与父宋皋同职。后被赐同进士出身,升大理寺丞。

  仕途坎坷

  真宗东祭汾阴(今山西万荣县)时,召宋绶同行,与钱易、陈越、刘筠等负责搜集所过之处的方志、风土人物、历史掌故,每停留一地他们就将这些内容上奏真宗。将要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太清宫(今河南鹿邑太清宫)祭祀时,任命宋绶为签书亳州判官事,又进升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很久之后,又任判三司凭由司。曾提建议说:“去年下大赦释放逃犯罪人,但过期没向朝廷报告执行情况的州府多达六十八州。请在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时必须上报。”于是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欠钱达数百万。

  升任知制诰,任吏部流内铨兼史馆修撰、玉清昭应宫判官。累迁至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参与编修《真宗实录》,进升左司郎中,后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最初受朝廷指示读唐史,坚持向三班学者求教,然后谨慎地向宋仁宗讲述。因同修国史,升中书舍人。

  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因火灾被烧毁,宋绶被免去翰林、侍读两学士的头衔。一年后,又复职翰林学士。国史修成后,宋绶升任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当时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仍称制,每五日前往承明殿一次,垂帘听政,裁决大事,而仁宗却未曾单独接见臣下。宋绶上奏说:“唐朝先天(712年—713年)年间,唐睿宗做太上皇,每五日上朝一次,处理军国大事,任免三品以下的官吏,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参照先天年间的制度,令群臣在前殿上奏汇报,若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之类都可直接听取皇帝的旨意。”奏书上呈后,因违背太后意愿,宋绶被降为龙图阁学士,出京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屡议朝政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想起宋绶当日的话,便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但遭宰相张士逊阻止,只复职翰林侍读学士。仁宗下诏议定章献明肃皇后和章懿太后(李宸妃)神主祔庙的礼节,宋绶据《春秋》典例,请求另筑一宫,取名奉慈庙,专门安置两太后的神主,这些建议大多都被仁宗采用。

  朝廷开始设置端明殿学士,命宋绶担任,宋绶坚决辞谢。又说:“帝王统治天下,最重要的是总揽权柄。而近十年来,政令都出自帘帷之后的皇太后。自从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朝廷内外,都翘首盼望您的圣明之政,因此您应该惩办违令犯法者,革除弊政,让百姓耳目一新。而今赏罚号令,没有比以往更差的了,难道不是三公大臣不能推心尽力来辅佐陛下的统治吗?从前太后执政时对于提拔官吏,做得太吝啬,而有的邪恶佞幸小人,却能被破格提拔超升,舆论认为是太后的恩典。如今对官吏的恩赏政策虽然施行,但人们却又说是出自大臣,若非大臣们互相勾结欺瞒陛下,怎会如此?拉帮结党作为朝廷的一大弊病,古今都一样。或者窥测陛下的旨意,再密令下官依此陈奏;或者传达圣旨时附会自己的主意,以此决定官吏的升降进退。大臣施恩揽权,小人买官逐利,此风渐长,有害国家政治。太宗曾说:‘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疆战争,都可预防;邪恶之人共同勾结为内患,就极为可怕。’真宗也说:‘唐朝朋党非常严重,王室因此衰弱。’希望陛下思祖宗的训示,念王业的艰难,整顿纲纪,现在正是时候了。”张士逊罢相后,仁宗任命宋绶为参知政事(副相)。

  当初,朝廷下诏停止修建各种寺庙道观,而章惠太后(章惠皇后)却将旧宅第改作道观,谏官、御史都提出此事。仁宗说:“这是太后的奁中财产,谏官、御史批评此事难道是要博取名声?”宋绶进谏说:“他们怎知此是太后所作所为呢?只是见到大兴土木违背最近的诏令,就上奏议论。而且这事只是有些疑似,他们还指责为过借,要是陛下有大缺失,近臣虽不说,然而传到四方都知,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又怎能忽视?太祖曾说:‘唐太宗被谏官诋毁,还不以为愧。’陛下为何不做到行为无过错,使得谏官们没有话可说呢?”

  同年,郭皇后被废后,仁宗命宋绶起草诏书说:“应当求得品德和门第高贵的人,以便与坤的名义相符。”后来仁宗左右侍从引富人陈氏的女儿入宫,宋绶说:“陛下难道要将下贱的人来作为后宫的主人,这不是与前日诏书的话相矛盾吗?”几日后,宰相王曾上奏,也劝谏此事。仁宗说:“宋绶也如此说。”当时大臣们相继劝谏,终使仁宗未立陈氏为皇后。

  当时仁宗年纪已大,天下也太平日久,宋绶考虑到贪图安乐之风有所增长,便说:“人心沉溺于安逸过久,灾患祸害便会在疏忽时发生。所以应在无事时设防,在还未萌芽时便将变乱消灭。事来了再应付,难道不危险吗?臣希望陛下能整顿、勉励各级部门,不因天下太平便自己怠惰。”又上奏说:“驾驭下级之道有三点:办事坚守原则,当机立断,周密地事先分析。能坚持原则则奸人不能改变他,能果敢决断则不会被邪恶迷惑,能周密地谋划则事情不能扰乱他。希望陛下记住这三点。若能在后宫中深居简出,声乐口味能与六气相调和,节敛和宣泄能顺随四时变化,保养圣体,那便是宗庙社稷的福气。”后转任吏部侍郎。

  出知河南

  当时,宰相吕夷简、王曾多次在议政时意见不同。宋绶大多支持吕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颇支持王曾,政事因此依违不能决定,四人便于景祐四年(1037年)同时被罢免。宋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之职留下侍奉仁宗,给他讲课,权判尚书都官省。

  宝元元年(1038年),加职资政殿大学士,又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任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疏画十策

  康定元年(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大将刘平、石元孙等兵败被俘,仁宗亲下手诏向居守在外地的大臣们询求攻守的计策。宋绶谋划了十件大事奏陈仁宗,因而再次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再次拜副相时,母亲尚在人世。及至他得病后,无法处理政事,但仍坚持饮食起居自力,并安排好自己的后事。

  病卒任上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41年1月27日),宋绶去世,享年五十岁,仁宗亲往祭奠,为他辍朝两日,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

主要成就

  文学

  宋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史》称他“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他的文章受到当时名臣士大夫的称羡,欧阳修在为他撰写的祭文中评价他“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翰墨时争宝,词章晚愈新。”“西昆体”主要诗人、著名文学家杨亿称赞他的文章“沈壮淳丽,尤善铺赋”,自以为不及,杨亿在北宋文坛颇有成就,连他都这样赞扬宋绶,可见宋绶的文学在当时确实造诣颇深。

  史学

  宋绶可以被称为史学家,范镇和苏颂都曾肯定他的史学成就,他曾数次参与过史书的编纂,如:

  1. 同修《真宗实录》:乾兴元年(1022年)十一月,翰林学士承旨李维及翰林学士晏殊修《真宗实录》,时任知制诰的宋绶也在不久后与翰林侍讲学士孙奭及度支副使陈尧佐同修,至天圣二年(1024年)三月成书,共一百五十卷,起藩邸至乾兴元年(1022年),记载真宗一朝二十六年史事。

  2. 同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天圣五年(1027年)二月,参知政事吕夷简与枢密副使夏竦奉命修《真宗国史》,时任翰林学士的宋绶与枢密直学士刘筠、陈尧佐同修,宰臣王曾任提举。天圣六年(1028年)六月,朝廷命别修志传,委命宋绶看详,帝纪则专委吕夷简与夏竦。至天圣八年(1030年)书成,合太祖、太祖《正史》为《三朝国史》,共一百五十卷,参与编修的宋绶等人受赏迁官,并获赐衣服等。

  3. 同修《节国朝会要》:据《郡斋读书志》记载:“《节国朝会要》十二卷,右皇朝章得象被诏以国朝故事因革制度编次,宋绶、冯元、李淑、王举正、王洙同修,得象监总。”明道二年(1033年),又特命宋绶看详修撰。至庆历四年(1044年)书成,共一百五十卷,虽然宋绶在该书还未完成的时候便去世,但最初由其典领,有发凡体例、奠定规模之功,亦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4. 编修《中书总例》:例是朝廷各个机构临时处理事务的行政措施,久之则相沿成例。朝廷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常参照例来处理政务。明道二年(1033年),宰相吕夷简命宋绶编修《中书总例》,至景祐二年(1035年)九月书成,共四百九十一册。书成后,仁宗特地降诏褒谕,吕夷简也自豪地对人说:“自吾有此例,使一庸夫执之,皆可为宰相矣。”《中书总例》的编成,有助于帮助管理中央各部门的工作。

  5. 编纂《唐大诏令集》:此书最终虽然是在宋绶之子宋敏求手上完成的,但宋绶任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时,着实为此书作了许多前期工作。他最初将唐朝历代君王颁布的诏令册文等进行汇编,还没有分类,他便因病去世,宋敏求在此基础上加以完成。故而宋绶对于此书有开创之功。《唐大诏令集》详细记载了唐代各种制度的因革兴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在宋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临朝听政,命宋绶为仁宗选定读物,宋绶遂录唐朝谢偃《惟皇戒德赋》,又录《孝经》和《论语》的重要内容、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唐玄宗开元年间臣僚所献《圣典》、《君臣圣理论》等。

  书法

  宋绶亦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笔札精妙,《宣和书谱》称其“作字尤为时所推右,…尝为小字正书,整整可观,真是《黄庭经》、《乐毅论》一派之法”,并说“国初称能书者,惟李廷中与绶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浊,或为时辈讥评,谓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至绶则无间言,盖其书富于法度,虽清瘦而不弱,古人所难到者。而议者又谓世之作字,于左右布置处或枯或秀,惟绶左右皆得笔,自非深造考特未易知。”他的书法因而受到当时许多宦学名流的羡慕和赞叹。

  倾朝学之,号称“朝体”。书法森严,实传钟(钟繇)、张(张芝)古学。黄庭坚称:“宋宣献用徐季海(徐浩)摆落右军(王羲之)父子规模,自成一家。”天圣五年(1027年)夏竦所撰《慈孝寺碑》,仁宗亲自篆额,为宋绶所书。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听说宋绶书法颇负盛名,特命他作楷书一千字,以作为仁宗书法学习的楷模,他去世后,仁宗多取其千字文、墨迹藏于禁中。

  《宣和书谱》进一步指出:“其后佐我仁祖,以参大政,亦基于此。”把宋绶能登宰辅的原因归结于他的书法成就。由此可见,宋绶的书法不仅对其本人的仕途有着积极的影响,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

  藏书

  宋绶家富藏书,至二万余卷。曾得毕士安藏书,毕氏精于校雠,颇多善本,卒后藏书尽归于他。宋绶的外祖父杨徽之,藏书甚多,因其无子,所以杨徽之去世后,其藏书也悉数赠予宋绶。

  宋绶得毕士安、杨徽之两家所赠之书,多为秘阁所不及。他重视校雠图书,他:“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南宋藏书家叶梦得评其“本朝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皆见其目,多止四万卷。唯宣献择其甚精,只两万许卷。而校雠详审,皆胜诸家。”至其子宋敏求时,藏书益富。惜所藏图书在元符(1098年—1100年)年间为火焚毁,荡为烟尘,史称“文献一劫”。

猜你喜欢

  • 夏庭芝

    夏庭芝(约1300-1375)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作雪蓑钓隐、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词曲作家。有文才,好冶游,杨维桢曾为其西宾。夏氏原为云间巨族,乔木故家,藏书极富,曾名其书斋“自怡悦斋”。元末变乱,隐居泗泾,改书斋名“疑梦轩”。时戏曲家张鸣善、朱凯、邾经、钟嗣成等都是同道好友。夏氏能词曲,大多散失,仅有《青楼集》存世。该书记录了元代几个大城市一百余位戏曲女演员的生活片断。后人把此书看作为与《录鬼簿》有同等价值的有关戏曲史的重要专著。

  • 蔡希周

    蔡希周(688年—747年4月15日),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代诗人。蔡氏原籍陈留济阳人。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蔡邕,六世祖南朝陈侍中蔡景历,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记室蔡君知,从叔父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蔡有邻,兄缑氏主簿蔡希逸,弟洛阳尉蔡希寂都是著名的书法家。

  • 郑震

    宋人,字孟隆。五代时登进士第。后周恭帝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宋太祖乾德初,掌泗州市征,负才倨傲,多所讥诋。刺史张延范衔之,密奏其嗜酒废职,出为河西令。后不愿迁徙,自烙其足,成疾卒。

  • 郑莲孙

    佩香年十四工诗善画,词学三李,其吟稿为许听樵孝廉携至都门,云林嘱余采入诗话,爰得披读。秀逸之气,扑人眉宇,再加数年学力,他日造诣精进,树帜吟坛,足张吾辈矣。

  • 杨旬

    代宗大历间任夔州推司。宋逸名著《金刚经感应传》载其事迹,并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祝从龙

    祝从龙,宋遗民。

  • 李昂

    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诗作很少,全唐诗中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迹也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开元时任考功员外郎。虽然李昂在唐代诗人里毫无名气,存诗也少,但他的诗作还是相当不错的,写得激越豪壮,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军中乐章,能从中感受到大唐盛时那贲张的血脉。

  • 陈端

    元汴梁路原武人,字正卿。由掾吏累迁工部员外郎,擢左司都事,得成宗器重。迁户部郎中,出为大名路治中,有能名。延祐间累擢至中书参知政事。泰定二年以同知参政院事引疾归。

  • 刘元

    蓟州宝坻人,字秉元。始为道士,善塑像。至元间又从尼泊尔人阿尼哥学习,所塑西天梵相,亦称绝艺。塑上都、大都各寺佛像,皆神思妙合,天下称之。上都之三皇像尤为精美。累官昭文馆大学士、秘书卿。

  • 任询

    金易州军市人,字君谟,号南麓。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海陵正隆二年进士。历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致仕卒,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