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孟昶生平

孟昶生平介绍

孟昶[cha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赞,字保元,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查看孟昶的诗词古文

为政举措

  儒学贡献

  儒家的经典,从春秋战国至南宋时期,形成了“十三经”的硕果。期间,五代时蜀主孟昶有他独到的贡献,刊刻了“十一经”,即在唐朝时“九经”(《易经》、 《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礼记》、《周礼》)基础上,排除了唐文宗开成年间所增益的《孝经》、《尔雅》,保留《论语》,同时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其后,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由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经典的地位。

生平

出生太原

  孟昶,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母亲李氏,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将李氏赐给了孟知祥。公元919年(后唐天祐十六年,天祐为唐朝年号,李存勖沿用)十一月十四日,李氏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生下孟昶。当孟知祥镇守蜀地时,孟昶与母亲李氏随孟知祥的正妻琼华长公主一同进入蜀地。孟知祥任两川节度使时,以孟昶为行军司马。

登基为帝

  公元934年(后唐清泰元年)正月,孟知祥称帝,任孟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七月,孟知祥病重,七月二十六日,立孟昶为皇太子,代理朝政。当晚,孟知祥去世,秘不发丧,枢密使王处回连夜到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季良处相对哭泣,赵季良严肃地说:“现在藩镇掌握重兵,专门等待形势变化,应当迅速立嗣君才能断绝其非分妄想,哭无益啊。”王处回和赵季良决计立孟昶为帝,然后发丧。孟昶即位,不改元,仍称明德年号,至公元938年才改年号为广政。

听劝纳谏

  孟昶喜欢打球骑马,又好方士房中之术,多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枢密副使韩保贞恳切劝谏,孟昶大悟,当天送出所选良家女,赐给王保贞黄金数斤。有人上书说台省官应当选择清官,孟昶叹气说:“为什么不提具体的人选用呢?”左右要求责问上书的人,孟昶说:“我看唐太宗初即位时,狱吏孙伏伽上书言事,都予采纳,为什么劝我拒谏呢?”

杀臣立威

  孟昶年少不亲自处理政事,而将相大臣都是孟知祥时的故人,孟知祥宽厚,多优待纵容,他们对待孟昶更加骄惰不驯,不遵守法纪制度,大造房宅,夺人良田,挖人坟墓,李仁罕、张业尤其骄横。孟昶即位数月,逮捕李仁罕将其杀掉,夷灭其族。当时,李肇自镇来朝,持杖入见,称有病不能拜,听说李仁罕死讯,马上放下拐杖拜倒在地。

铲除旧臣

  公元946年(广政九年),赵季良去世,张业更加专权。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杀时,张业正掌管禁军,孟昶怕他造反,就任他当丞相,张业兼任判度支,在家里设置监狱,专用残酷的刑法对后蜀百姓横征暴敛,百姓对他非常痛恨。公元948年(广政十一年),孟昶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设计将张业逮捕处死。王处回、赵廷隐相继罢相,从此故将旧臣都没有了。孟昶才开始亲政,在朝堂上设置匦函,接受臣民投书来了解下情。

复疆封王

  当时,辽国灭了后晋,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太原,中原多事,雄武军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归附后蜀,孟昶派孙汉韶攻下凤州,于是完全恢复了前蜀王衍时的疆域。后汉将领赵思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造反,都上表归附孟昶。孟昶派遣张虔钊出大散关,何建出陇右,李廷珪出子午谷,响应赵思绾。孟昶的丞相母昭裔恳切进谏,认为不可,然而孟昶决心攻占关中,于是派安思谦向东增兵。不久,后汉诛杀赵思绾、王景崇,张虔钊等都罢兵而还。安思谦耻于无功,多杀士卒来威吓众人。孟昶与翰林使王藻设计杀死安思谦,然而边官有急奏,王藻不及时上报,擅自拆封,孟昶愤怒。杀安思谦的时候,王藻也在旁边,因此被一齐捉住斩了。

  公元949年(广政十二年),孟昶设置吏部三铨、礼部贡举。公元950年(广政十三年),孟昶加尊号为“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封长子孟玄喆为秦王,判六军事;次子孟玄珏为褒王;弟弟孟仁毅为夔王、孟仁贽为雅王,孟仁裕为彭王,孟仁操为嘉王。

后周来攻

  公元955年(广政十八年),后周世宗柴荣派兵从秦州出发讨伐后蜀。孟昶派韩继勋为雄武军节度使,听说周军前来进攻,叹气说:“韩继勋哪里能挡得住周兵呀!”客省使赵季札请行,就派赵季札为秦州监军使。赵季札行至德阳,听说周兵到了,立即驰回报告,孟昶问他,赵季札惶恐得说不出一句话,孟昶大怒把他杀掉,立即派遣高彦俦、李廷珪出堂仓抗击周军。高彦俦大败,退到青泥,于是秦、成、阶、凤四州复被周军占领。孟昶害怕了,分别派遣使者到南唐、北汉,进行联络。

  公元957年(广政二十年),后周世宗把俘虏的蜀军送还,孟昶也把俘虏的周将胡立送到京城并写信给后周世宗,后周世宗认为孟昶没有臣子的礼节,很恼怒,没有回信。

  公元958年(广政二十一年),后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国都害怕。荆南高保融以书招呼孟昶归周,孟昶因为以前曾经写信给后周世宗没有得到答复而停止归周的事。孟昶幼子孟玄宝,七岁夭折,太常说没有封王封官死了之后不好祭典,孟昶问李昊怎么办,李昊说:“以前唐德宗的儿子李评,四岁夭折,追赠扬州大都督,封肃王,这是以往的事例。”孟昶于是追赠孟玄宝为青州大都督,追封遂王。

亡国投降

  公元962年(广政二十五年),孟昶立子秦王孟玄喆为皇太子。孟昶很幸运生在晋、汉之时,中原多事,所以能够据险一方,君臣都以奢侈为乐,甚至溺器都用七宝装饰。北宋兴起,已经攻占荆、潭,更昶更加害怕,派大程官孙遇用蜡丸书从小道到北汉,相约共同出兵阻挠北宋的统一活动,孙遇被北宋边吏捉住。宋太祖赵匡胤因此下诏伐后蜀,派王全斌、崔彦进等出凤州,刘光乂、曹彬等出归州;诏八作司度右掖门南、临汴水为孟昶建造房屋五百余间,供帐杂物齐备,以等待孟昶投降后用。

  孟昶派王昭远、赵彦韬等抵抗。军队刚从成都出发,孟昶派李昊等人设宴送行,王昭远手拿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意正浓,对李昊说:“我这次进军,哪里只是抗拒敌军?我领这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夺取中原易如反掌啊!”孟昶又派儿子孟玄喆率精兵数万守剑门。孟玄喆用车携带爱姬,带着乐器和几十个演戏的人随军出发,蜀人看见了都偷偷讥笑。王全斌至三泉遇到王昭远,将他击败。王昭远焚吉柏江浮桥,退守剑门。军头向韬听蜀军俘虏说:“来苏小路,从剑门南边清强店与大路会合。”王全斌派偏将史延德分兵走来苏小路,北击剑门,与王全斌夹攻,王昭远、赵彦韬败走,都被俘虏。孟玄喆听到王昭远等战败的消息,也逃回成都。

  刘光乂攻夔州,守将高彦俦战败,闭牙城拒守,判官罗济劝他撤走,高彦俦说:“我以前不能守住秦川,今又撤退,虽然君主不杀我,我有何面目见蜀人呢!”又劝他投降,高彦俦不许,于是自焚而死。蜀兵奔溃,将帅多数被俘虏。孟昶问计于左右,老将石頵认为宋军远来,势不能久,应当聚兵坚守等待东兵疲惫。孟昶叹气说:“我和先帝用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我向东放一箭,虽然想坚守,谁能为我去守呢?”就命李昊写表向北宋投降,后蜀灭亡,当时是公元965年(乾德三年)正月。从宋军伐蜀至孟昶投降共计六十六日。当初,李昊为前蜀皇帝王衍的翰林学士,王衍败亡时,李昊为他写降表,现在又为孟昶写降表,蜀人夜间在他门上写“世修降表李家”,当时传为笑话。

  孟昶投降北宋后,从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途中,成都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行,人们哭送着,男女老少沿江护送,其中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孟昶也用手捂着脸面痛,老百姓一直从成都送到键为县,达数百公里,其场面十分感人。

  到达汴京后,授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孟昶被封秦国公的第七天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追封为楚王。

轶事典故

春联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官箴
  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受朝廷的命令书写过一则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内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这件事曾被后人传为佳话。

好方药
  孟昶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证类本草》等。

送子神
  孟昶在道教中也被尊为赐子神张仙,传说他是位美男子,左手张弓,右手执弹,能制服天狗到人间吃小孩,因他执的“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所以张仙就成为专管人间送子的诞生之神。

听劝纳谏
  孟昶喜欢打球骑马,又好方士房中之术,多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枢密副使韩保贞恳切劝谏,孟昶大悟,当天送出所选良家女,赐给王保贞黄金数斤。有人上书说台省官应当选择清官,孟昶叹气说:“为什么不提具体的人选用呢?”左右要求责问上书的人,孟昶说:“我看唐太宗初即位时,狱吏孙伏伽上书言事,都予采纳,为什么劝我拒谏呢?”

追封幼子
  孟昶幼子孟玄宝,七岁夭折,太常说没有封王封官死了之后不好祭典,孟昶问李昊怎么办,李昊说:“以前唐德宗的儿子李评,四岁夭折,追赠扬州大都督,封肃王,这是以往的事例。”孟昶于是追赠孟玄宝为青州大都督,追封遂王。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后蜀高祖孟知祥

  母亲:李氏

后妃

  张太华

  贵妃徐氏(花蕊夫人),徐国璋之女

  昭容李艳娘

子女

儿子

  长子 皇太子孟玄喆

  次子 褒王孟玄珏

  幼子 遂王孟玄宝

女儿

  孟氏,嫁伊审征之子伊崇度

  孟氏,嫁韩保正之子韩崇遂

  孟氏,嫁赵崇韬之子赵文亮

  凤仪公主孟氏,嫁李昊之子李孝连

  銮国公主孟氏,嫁毋昭裔之子毋克恭

  孟氏,嫁赵普之子赵承煦

猜你喜欢

  • 陈栎

    (1252—1334)元徽州休宁人,字寿翁。学宗朱熹。宋亡,隐居著书。仁宗延祐初,乡试中选,不赴礼部试,教授于家。性孝友,刚正,动中礼法,与人交,不以势合,不以利迁。善诱学者,谆谆不倦。所居堂名定宇,学者称定宇先生,晚称东阜老人。有《尚书集传纂疏》、《历代通略》、《勤有堂随录》和《定宇集》。

  • 鲍恂

    鲍恂(生卒年未详),字仲孚,崇德(今桐乡)人。少从临川吴澄学《易》,得其所传。为人慎重,好古力行,学识品行名传天下。元元统间(1333—1335),浙江乡试第一,荐为平江教授、温州路学正,皆未就任。顺帝至元元年(1335),登进士第。荐为翰林,亦婉辞。

  • 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 吴大有

    吴大有,(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有大,一字勉道,号松壑,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末前后在世。宝佑间,(公元一二五六年左右)游太学,率诸生上书言贾似道奸状,不报。遂退处林泉,与林昉、仇远、白珽等七人,以诗酒相娱。元除,辟为国子检阅,不赴。大有著有松下偶抄,千古功名镜及雪后清者,归来幽庄等集传与世。词存一首,载《绝妙好词》卷六。

  •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崔骃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诗》、《易》、《春秋》。崔骃博学多才,精通训诂百家之言。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后病逝。

  • 周焯

    周焯,字月东,号七峰,天津人。拔贡。有《卜砚山房诗钞》。

  • 朱万年

    朱万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与赵师????同时。事见《白獭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