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词人。(872?~?)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查看牛希济的诗词古文介绍
[约公元九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陇西(今甘肃)人,牛峤之侄。生卒年均不详,约梁太祖乾化中前后在世。仕蜀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公元九二五年),蜀亡,降于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花间词称牛学士,希济所作词,今存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均清新自然,无雕琢气。今有王国维辑《牛中丞词》一卷。
牛希济以词著名。今存其词14首,收于《花间集》及《唐五代词》。他和牛峤虽是侄叔,词的内容也多写相思离别,但风格却不相同。峤词艳丽,希济则尚自然,近于韦庄。其名篇〔临江仙〕咏巫山十二峰,下阕写道:“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清词绵丽,凭吊凄怆,历来称道。《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写情人清晨恋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含蓄情长,传为名句。他如〔临江仙〕“洞庭波浪飐晴天”、〔酒泉子〕“枕转簟凉”等,都清新少雕琢;〔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更具有民歌风味。其事迹见《十国春秋·前蜀》。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张翔(724—779)安定人,字子翼。玄宗天宝初入仕,历任济王府参军、阌乡尉、陕县尉、京兆功曹等,官至殿中侍御史。
朱记室朱济道,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曾游灵岩(《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分册)。今录诗二首。
刘秉恕邢州人,字长卿。刘秉忠弟。从刘肃学《易》,明理学。与兄同事世祖。中统初,擢礼部侍郎。世祖至元间历彰德等路总管,治狱详明。召除礼部尚书,出为湖州、平阳两路总管。年六十卒。
张元一唐人。武则天时,历官司封员外郎、郎中、司勋郎中、左司郎中等职。性滑稽,喜作嘲谑诗。时武懿宗统兵御敌,中途畏懦而遁,元一即为诗讥之。
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张邦奇(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周绪周绪,字习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去非弟(《东瓯诗存》卷四)。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十一年,调澧州慈利主簿、权军事推官(《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六引《澧州新仓记》)。有集,今不传。今录诗二首。
释岸(606—685)《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五作惟岸。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净土宗僧人。《宋高僧传》卷一八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