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ì

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源自姒姓,为大禹的后代。二是以地名为姓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于莒,建都计斤,王族后裔以祖上建都地命姓为计。三是源自官职名称。西周时期设六计,负责监察各级官员,其后代遂以计为姓氏。

计姓祖居山东胶县,春秋战国时播迁于临淄,在秦汉时成为望族。两汉时期,计姓逐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三国时计姓已分布于今江浙一带。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计姓主要繁衍于北方各省,唐末五代后发展重心始向江南转移,今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均有计姓入居。到宋元之际,计姓已在四川邛崃、江西浮梁、浙江秀水、江苏苏州等地形成大的聚落。宋元,今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均有计姓入迁。明初,山西计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如今,陕西、上海等省市多此姓。

计姓历史人物有计有功,南宋文学家。采摘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家,编为《唐诗记事》八十一卷。计成,明末造园家。少年即以善画山水知名,属写实画派。后定居镇江,专事造园,于崇祯七年写成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计楠,清画家。工诗画,曾拜奚冈、方薰为师。他笔下的竹石草虫,清雅脱俗。尤善画梅,有“计红梅”之称。

计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三位。


禹后有计氏。(见《路史》)

计,又姓,后汉有计子勋。(见《广韵》)

计,望出齐郡。(见《尚友录》)

计,地名,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于莒,初都计斤,或以地为氏。(见《姓氏考略》)

▲<三国吴>计昭,黄武中为车骑将军。<元>计初,宁都州同知。<明>计仲政,巡检。

猜你喜欢

  • 读音:qú【源】 见《姓苑》(12,15,60)。唐置衢州(故治在今浙江衢县),或以州名为氏(60,62)。【望】 江陵(17,60,418)。【人】 衢通,明时江西人,正德中福建建阳县县丞(15,2

  • 鴻蒙

    读音:Hóngméng【源】夏禹臣有鸿蒙氏,见《岳渎经》(60,62,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岳渎经》 云: “夏禹臣有鸿蒙氏。”未详其源。

  • 读音:Rè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谱》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zé【音】 今亦音Zuò(86,91)。【源】 见《氏族博考》(16)。与窄通,亦即笮(60,62)。【望】 陇西(17,418)。【布】 上海(91)、嘉定(351)、辽宁沈阳(91)、安徽淮

  • 阿赫

    读音:Āhè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哈剌魯

    读音:Hàlálǔ【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哈剌鲁氏(13)。哈剌鲁系元时西域部落名,当以部为姓(24)。【变】 亦作〔哈匣鲁〕(33)、〔哈喇娄〕(24)。【人】 伯颜,哈剌鲁氏,元至正年间授翰林

  • 读音:zhōng【源】 ①以谥为氏(60,62)。②或以地名为氏(60,62)。【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忠谭,汉时人(15,21)。忠嶽,明时北流人,嘉靖中任海丰丞(15,21,24)。

  • 读音:Huàn【源】 见《中华姓府》(63)及《新编千家姓》(73)。【布】 上海嘉定(351)、台湾桃园、台北(68,261)、湖南湘潭(373)、攸县(283)、长沙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

  • 读音:Tǒng【综】 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北京、安徽天长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湖北之监利、江西之余干、浙江之景宁、福建之浦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

  • 读音:Yuán/Ywan【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有此姓(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