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Biétiēlǐ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拜托里岱”。
读音:Shēnbāo【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读音:Dǎo【源】 ①因避居岛屿而为氏(60,62)。②回族姓。【布】 山西太原(62)、阳城(309)、台湾南投(68,261)、河南淮阳(299)、西华、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等地均有此
读音:Tùlài【综】 代北姓。后改为就氏(12,27,44,60)。亦作〔菟颊〕(7),〔寃赖〕(17,27),均误。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单姓“就”。
读音:Tī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亦收,其据《姓谱》注云: “以州名为姓氏。汀州,即今福建长汀。”
读音:fú【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 湖北武汉有此姓(91)。【人】 敷季淮,明时四川犍为人,洪武中福建松溪县知县(15,2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江西之新余等地有分
读音:Dǔ/Duu【音】音笃(15)。【源】䈪,国名,以国为氏,见《直音》(15,21,63)。
读音:guàn周初分鲁侯以贯国为鼎。(见《左传》)▲<汉>贯长卿,荡阳令。
读音:ā hè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
读音:mò【源】 貊,国名,或以国为姓(10,62)。貊即貉,古东北夷、三韩之属,在今朝鲜半岛(62)。【布】 安徽淮南(362)、北京、湖北武汉(91)、台湾台中、南投、高雄(64,68,26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