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阳县志

长阳县志

①不分卷,清田恩远修,石高嵩等纂。田恩远,字岂山,山西人,官长阳知县。石高嵩,本县人,生员。康熙十二年(1763)田恩远莅任,奉檄修志,适兵火之余,仅拾诸余烬,所谓余烬,当时自有明志残本,然序中未详叙及,迄今杳无可稽。历时数月而书成,《长阳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全书不分卷。分:官职、舆图、建置附沿革、城池、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人物、风俗、疆围、险要附诗文十四类。志中建置沿革,以睦州名于唐,长阳改于宋,事实睦州、长阳之名俱始于隋,其于沿革之考证,也为讹误。明清变革之交,文献无征,传闻鲜据,田恩远于无可籍手之中,搜采成编,草创之功不可没。迄乾隆六年(1741),李拔修志,诋其粗陋简略,于是摒除改窜,仅存数条,称一经笔削,无一可存,自此田志旧本流传甚小。殊不知康熙初年与乾隆盛世,搜罗故实,难易迥殊。② 六卷,清李拔纂修。李拔,字峨峰,四川人,进士,曾任长阳知县。长阳为荆南严邑,靠近土司,兵燹叠起,康熙初,始荡平,县之旧志久已无存。乾隆十六年(1751),李拔任知县,创议修葺,至十九年(1754)书成。《长阳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共六卷,分为:卷一天文志、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秩官志,卷四学校志,卷五选举志、节烈志,卷六赋役志、物产志、艺文志。长阳弹丸一区,其分野为翼为轸,难以分别,此立天文一门,未免得体。此编以学校列秩官之后,人物列赋役之前,节烈不附人物,物产不附地理,各自为纲,也未当。艺文志所载诗文,大都自己作,采录记序传论诗赋,兼及考跋议箴,徒充篇幅,无关典要,固陋而附会。③ 七卷,清朱庭棻修,彭世德、彭人檀等纂。朱庭棻,字叔香,广西临桂人,监生,官长阳知县。彭世德,字厚山,本县人,举人。彭人檀,字树香,举人。彭世德之弟,官恩施教谕。县志自乾隆十九年(1754)李拔修,五十四年(1789)知县杨于果以李志为不足观,集议续修,未成。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张世维征议重修,不久去任,仅辑志稿二卷。二十五年(1820)朱庭棻莅任,延彭世德等重加修辑,搜取旧志及志稿,广加采访,于道光二年(1822)成书。《长阳县志》道光二年刻本。此志仿《武功志》例,删天文志,以星野、疆域志、沿革、物产、古迹等类附于地理志,金石也附于地理。建置志,附城郭、公署、仓储、关隘。学校、祠祀均无专志,以学校附建置,学田、书院未录,坊庙附于建置,寺观未录。风俗志,列礼仪、土俗两类,更附朝贺至土著,有十二细目。选举不立专志,与孝友、忠义、隐逸等类同附于人物志,列女节妇未采入。艺文志,所录自传序至诗馀,分十六类。兵防未有专志,以营汛附建置志。兵事附于杂纪志。此书编辑大旨,以《武功志》为准则,但《武功志》只七篇,义例分明纲目具括,此编繁简失当,体例未精。彭世德自序称,不敢言志,拟名烺山小乘稿。④ 七卷,首一卷,清陈惟模修,谭大勋纂。陈惟模,浙江上虞人,监生,官长阳知县。谭大勋,字力臣,本县人,拔贡,候选教谕。县志自道光二年(1822)知县朱庭棻修后,历四十余年未曾重辑。陈惟模知县事,搜求旧志,仅有乾隆李志,道光朱志二本,二志虽称简明,但未尽完善。乃延谭大勋等修,于同治五年(1866)志成。《长阳县志》同治五年刻本。此志所立各纲较得体要。旧志图册粗具,未尽精审,此篇用计里开方法,正经界,有疆域才有星野,有山川才有风俗,并属地理志,附关隘、物产、古迹、金石。建置志所载坊庙,在城内外的,详其方位,寺观分别乡里,祭品、乐章、祝文、仪节、乡饮、读法载于会典,旧志胪列,此志删除。旧志沿革立表,以记异同,而职官无表,迁除岁月无由考核,此编特补立,附藩封。并以人物提纲,附以选举、乡贤、孝友、忠义、隐逸、列女等类。长阳县自白莲教在长阳一带活动,特立兵防一门,以纪营伍兵事。无艺文志,有关县之政事、风俗、形胜、文物,可备参考者,仿范成大《吴郡志》例,分注各门。此志删订厘正,较为条分缕析,可称邑志中的善本。

猜你喜欢

  • 三朝北盟会编

    二百五十卷。徐梦莘撰。徐梦莘(1124-1205年),字商老,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官南安军教授、知湘阴县、知宾州。后以议盐法不合,罢归。每念靖康之乱,备尝颠

  • 历代守令传

    二十四卷。明魏显国撰。显国情况见《历代相臣传》条。该书主要记载历代著名官吏生平事迹,分两类,前21卷为历供循吏,录自宓不齐、仲由至刘秉直。后3卷为历代酷吏,录自郅都至敬羽。书中材料大多全录史传原文,偶

  • 经济宏词

    十二卷。此书无序无跋,书前有凡例。题曰:汪学信四如父编次。卷首又题新安太易父汪以时选辑。不详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书共分十二门,全都是明人之文。可备场屋答策之用。其凡例也自称取便制举业。

  • 香草校孟子

    一卷。清于鬯(1854-1910)撰。于鬯字醴尊,号香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有《说文取墨》、《香草校书》等二十三种。是书只《梁惠王》、《公孙丑》两篇。所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谓象人两字合为

  • 会心录

    四卷。清孔尚任(1648-1718)撰。孔尚任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筑书屋于曲阜东北约五十里处的石门山中,取名“孤云草堂”,潜心著述,1684年,孔尚

  • 毛诗识小

    三十卷。清林伯桐(详见《毛诗通考》)撰。该书名曰识小,而所论均纯系大义,不免与书名相违耳。伯桐此书,盖在所著《毛诗通考》之下。该书有修本堂本、岭南遗书本。

  •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

    五十卷。清奕诉等奉敕修撰,陈邦瑞等总撰。咸丰年间,云南回民反清斗争蜂起。六年(1856年),马复初(即马德新)在新兴(今玉溪)发动回民起义,后与马如龙联合,活动于滇东南。同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聚

  • 越语肯綮录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1623-1713)字大可,一字齐于;原名甡,又名初晴,一作秋晴,晚年号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县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充《明

  • 西山志略

    六卷。清魏元旷撰。魏元旷,号潜园,江西新建人。西山在南昌府城之西、章江之外,高二千五百丈。西山旧有志,皆不传。清乾隆间,欧阳桂纂辑志稿十二卷。后涂兰玉改辑。欧志采辑略备,然杂乱而无章。涂志较具条理,然

  • 方言疏证

    十三卷。清戴震撰。戴氏生平见“尔雅文字考”。戴氏专攻《方言》始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及入四库馆后,取《永乐大典》中《方言》与诸明本勘校,孜孜多年,方始完成,戴氏开创了清代的《方言》研究,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