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言

重言

二曰: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王也。”王曰:“胡不设不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悦,荆国之众相贺也。

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公之谓耶!成公贾之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跖枱而上视者,意者其是耶!”乃令复役,无得相代。

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中矜者,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猜你喜欢

  • 汉川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德廉等修,林祥瑗等纂。林祥瑗,字铁樵,本县人,道光贡生,举孝廉方正,郧西县训导,升教谕、江汉书院监院。汉川虽旧无专志,但留心掌故。如邑人林莘、秦汉陆、周云门、周序东,皆有遗稿。历沧

  • 管窥外篇

    二卷。元史伯璇(生卒年不详)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继《

  • 增删孔子世家

    一卷。清龚元介撰。元介生卒年及事迹均未详。龚氏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史事有大谬者六,大误者十六,小误者十四,故据理加以删正。并据他书资料,增补了防叔以前世系、叔梁纥娶施氏生九女、妾生孟皮,以及郯子

  • 古器铭释

    十卷。明卞蓘(生卒年不详)撰。卞蓘为扬州(今属江苏)人。此书成于嘉靖中,完全抄袭《博古图》与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而且前后失次,摹刻舛讹,不足依据,没有什么价值。《四库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著录

  • 小学答问

    一卷。近代章炳麟撰。章氏生平著述,参见《新方言》。章氏自叙云:“近代言小学者众矣,经典相承,多用通假,治《雅》训者,徒以群义比类相从,不悉明其本字。……余以鞅掌之隙,息肩小学,诸生往往相从问字,既为陈

  • 金石学补录

    三卷。清陆心源撰。陆心源(1834-1894),著名藏书家。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光绪时官至福建盐运使。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一名守

  • 虞乡县志

    ①十二卷。清周大儒修,尚云章等纂。周大儒字宗鲁,四川广安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虞乡知县。尚云章字汉辉,邑人,贡生。按虞乡之设,始于后周,隋、唐、宋、五代皆因之,

  • 玉笥诗谈

    四卷。明朱孟震(约1583前后在世)撰。朱孟震字秉器,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累贵州布政使。朱孟震生平详见《河上楮谈》辞目。是集凡四卷。皆载明代诗人之事,简略介绍其生平经历,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赖古堂集

    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清周亮工(1612-1672)撰。周亮工,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举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初任潍县知县,行取浙江道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