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郯城县志

郯城县志

①十卷。清张三俊修,冯可参纂。张三俊,三韩人,举人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郯城县知县。冯可参,福建邵武县人,康熙七年任郯城知县。考《郯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颜若愚,再修于此。其上距旧志已八十余年未修了,文献凋谢,订考无从。张三俊宰郯城县后,十一年(1672)奉檄纂修郡邑全志,而郯城邑自明末兵燹后,载籍散亡。三俊乃聘冯可参总其事。冯可参从郯城知县卸任后,闲居邑中,旁搜逸乘,远稽旧闻,以旧志为蓝本,凡是事迹昔有而今废,或昔无而今有者,详核厘定,增其未备,芟其繁冗,可因者因之,可续者续之,旧志未录者,亦加增补,历时一年新志成。《郯城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此志体例简纯,而内容充实。其中以山川、田地、官师、人物,详述无遗,规模大备。此外,其取旧志十分之六,新增入者十分之四,考其盛衰之由,论其变迁之道,不愧为邑志中的佳构。②十二卷,首一卷。清王植纂修,张金城续修,王恒续纂。王植字槐三,河北深泽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乾隆十二年(1747)任郯城县知县。历任罗定知州、新会知县、郯城知县、邳州知州等职。清代修志家。著述甚丰,著有《崇雅堂集》、《韵学》、《清史纲要》、《四库参注》、《正蒙初义》、《皇极经世书解》、《罗定直隶州志》、《深泽县志》等。其对方志贡献甚大,主张“经载道,史载事,郡国之志,又史之支派”,修志的目的是为保存一方文献,其所载必“核史之实,仿经之意”;方志体例结构应有纲有目,层次清楚,做到“文直事核,不溢美,不隐恶”,义例严谨,体裁明备、繁简适当。张金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郯城知县。王恒,邑人。王植宰郯县后,见邑志自前令张三俊重修后,又八十条年未续修了。文献散失已久,乃设局修志,搜岁往百,博采群议,笔削取严,纪载求详,历时二年志稿成。但未付梓,王植离任。至二十六年张金城任邑令,检阅王植遗稿,见其起例发凡,分门聚类,皆完备无疵,续入近十年之事,并聘王恒主持其事,复加采辑,重为润饰,遂成新志。《郯城县志》乾隆十四年(1749)修,二十八年(1763)续修刻本。全书十二卷首一卷,志目分为恭纪巡幸,舆地,编年,建置,食货,秩祀,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各门下附有诸小目。卷首有序、例言和图象。此志体例仿《春秋》,而与修志体例多不相符。然取材严谨精审,如人物类中忠孝等目,每一条款下,必列其事迹,不摭拾浮言。其尚有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槎翁集

    十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八岁能诗,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改今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槎翁诗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崧文集,共十八卷。

  • 西伯戡黎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

  • 王仁安集

    三种,三十二卷;附二种,九卷。清末民国初王守恂(详见《杭州所著书三种》)撰。三种为其诗文集:《仁安诗稿》二十一卷《词稿》二卷、《仁安文稿》四卷《文乙稿》一卷、《仁安笔记》四卷。附《杭州杂著》(包括《仁

  • 伤寒补亡论

    二十卷。宋郭雍(1095?-1187)撰。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作者早年业儒学,后潜心医学,另著有《郭氏传家易说》。此书为作者研究伤寒学成果,

  • 合音例证

    二卷。近人尹桐阳撰。桐阳字侯青,湖南常宁县人。尚著《论语笺》、《尔雅义证》、《礼记笺》、《墨子新释》、《商君书新释》、《小学定律》诸书。是书汇举典籍中合音之字,分为九类,每类之下,各举例证以实之,总凡

  • 河防疏略

    二十卷。清朱之锡撰。朱之锡(1623-1664),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顺治进士,历任过编修、宏文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顺治末任河道总督,塞黄河山阳决口,开董家口淤沙。上治河十事条陈,得允准实

  • 宝盘斋石刻

    一卷。清王福田得宋人书双钩本。其从子王锡寿刻石。王福田字心耕,为著名书家张叔未之友。王锡寿字瑕斋。藏周史颂铜盘,王福田以为斋名。此本为宋人二诗,经梁同书鉴定认为是苏东坡手迹,但观此书行笔单弱,气象迫促

  • 钟律纬

    一卷。辑佚书,梁武帝撰。此系专言钟律之书。此书由清马国瀚于《隋书·律历志》中辑出。《隋书·律历志》作六卷,唐志不载,概唐时已亡佚。梁朝初年沿因晋宋及齐,无所改制。后武帝萧衍作《钟律纬》,论前代之得失。

  • 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李澄中撰。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诸城人。康熙时举鸿博,授检讨,著有《卧象山房集》、《滇程日记》等书。此记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云南典试后,回道桃源,游之所作。桃源山在桃川宫东,距常郡不

  • 蒙古源流

    八卷。明末萨囊彻辰(1604-?)撰。萨囊彻辰,成吉思汗后裔,亦称小彻辰萨囊,鄂尔多斯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贵族。此书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初为蒙文抄本,乾隆年间译为涩文。材料取自《红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