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氏古文尚书

郑氏古文尚书

十一卷。汉郑玄(127-200年)注,宋王应麟(1223-1296年)辑,清李调元(1734-1802年)补正。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郑玄初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又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春秋左氏传》等,最后从马融习古文经。郑玄一生著述颇丰,他说经往往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号称郑学。今《十三经注疏》中之《毛诗》、“三礼”注皆取郑注。郑玄另注有《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又撰有《发墨守》、《箴膏盲》、《起废疾》等以反驳何休;他还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佚。其所注之《古文尚书》,宋王应麟有辑本,称《郑氏古文尚书》,清李调元又为之补正。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居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后迁居庆元(路治今浙江省宁波市),南宋学者,淳璠进士,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氏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很有研究。他熟悉历代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澡宁集》等多种著作。李调元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县)人,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乾隆进士,曾任广东学政,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郑玄所注《尚书》,《中经簿》以及《隋志》并作九卷。《北史·儒林传序》称,南北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尚书》则孔安国,河洛《尚书》则郑康成。而《隋志》又称,至隋则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新唐书》与《旧唐书》所录书目,犹存郑注《尚书》,《宋志》始无,可知郑氏注本当佚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王应麟辑录了已经散佚的郑注《尚书》,但王氏辑本颇多遗漏,而且其中有不少舛错。清李调元《补正》本皆为之一一订正,并整理为十一卷。本书卷首有李调元自序,卷一至三为《虞书》、《夏书》,卷四《商书》,卷五至十《周书》,卷十一为《书序》。李调元补正之后,影响渐大,其后山东孔广林就根据本书,另取经疏史注及《水经注》诸书,重新整理为十卷,名为《尚书郑注》。王鸣盛、孙星衍等人为《尚书》所作之注本,皆依据本书。本书有函海本刊行于世。

猜你喜欢

  • 茶山老人遗集

    二卷。《附录》一卷。元沈贞(生卒年不详)撰。贞元吉,自号茶山老人。长兴(今属浙江)人。入明不仕。劳钺《湖州府志》称所著《茶山稿》十二卷;顾应详《长兴志》称所著《茶山集》共五十卷;朱彝尊编《明诗综》仅搜

  • 星轺指掌

    三卷,续一卷。德国人马尔顿撰。马尔顿(1756-1821),德国汉堡人,国际法名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撰成《欧罗巴近代国际法》,当时颇流行于世。《星轺指掌》似是该书的外交篇,道光初年法文本刊行

  • 耐庵文存

    六卷。诗存三卷。清贺长龄(17851848)撰。贺长龄,字耦庚,晚自号耐庵,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官至官兵部尚书。官湖南按察使任内,使狱无积案,为一时良吏,百姓感戴而歌之。其为文章皆缘事而作,不为泛

  • 读史纲要

    一卷。清王植(1685-?)撰。植字怀三,一作槐三,号戆思,直隶深泽(今属河北)人。康熙进士,官至邳州知州。其人记闻博洽,于经史百家皆有研究。著有《四书参注》、《读史纲要》、《韵学》等。此书纪历代帝王

  • 说文引经互异说

    一卷。清陈瑑撰。参见《说文举例》。陈氏自序谓:“《说文》称经,往往两部互异,亦有一部互异者。近儒钱詹事(钱大昕)之言曰:‘今世所行《九经》,乃汉魏晋儒一家之学。许君生于东京全盛之日,诸儒讲授,师承各别

  • 四书稗疏

    二卷。清王夫之(详见《四书考异》)撰。是书《四库总目》不存。书中“壹是”一条,谓壹即专壹,壹是犹舍专此,对齐治平而言。“三年之丧”一条,谓三年之丧非即父母之丧,《春秋传》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谓后与

  • 兵经百篇

    见《兵经》。

  • 郋园先生全书

    一百二十六种,三百七十一卷。清叶德辉(1864-1927)撰,叶启倬辑。叶德辉字奂彬,号郎园,湖南长沙人。光绪壬辰(1892)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博学,家多藏书,自己也勤于搜购。曾论为学之道:“非识字

  • 孤儿编

    三卷。清汪喜孙撰。喜孙字孟慈,后改名喜荀,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官至怀庆知府。喜孙传家学,长于考据,此编乃述其父汪中学行之作,因喜孙生九岁而中殁,故谓之《孤儿编》。汪中(1744-1794)字

  • 韵雅

    ① 六卷。清吴采撰。采字棐堂,安徽泾县人。是篇卷首有嘉庆中翟玉珑、及其族兄云樵、其侄学洙诸序。卷尾有其族弟世登跋。卷中前列总目,次列分咏草木鸟兽虫鱼七言律诗。卷一咏草一百二十律,卷二咏木六十律,卷三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