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史漫录

读史漫录

十四卷,明于慎行(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山东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人,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弹劾张居正夺情,引病辞官,张居正去世后,又官复原职,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两年后,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政务,不久即病逝。于慎行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诸大礼多所裁定,神宗(1573-1620)时,翰林院中以其与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其著作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读史漫录》评论历代史事,起自伏羲氏至辽金元,书中所论既没有什么纰缪,也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在此书的目录后,有其弟子郭应宠的题识,说此书最初在福建刻印,在刻印时郭应宠又从于慎行的遗稿中,搜取《读史五十通》补入。《四库总目》题为内府藏本。

猜你喜欢

  • 金华文统

    十三卷。明赵鹤(约1051前后在世)编。赵鹤字叔鸣,江都(今属江苏)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本书系在所辑《正学编》外,兼录金华耆旧之文,有:宋宗泽、梅执礼、潘良贵、郑刚中、贾廷

  • 春秋偶记

    二卷。清汪德钺(详见《周易偶记》)撰。该书是作者所撰《七经偶记》中的一种。据汪德钺《四一居士文钞》卷五《读经偶记序》说,他自弱冠后就决志穷经,罢弃时文诗赋不习,偶有心得,随即札记,年久积多,诸经都有成

  • 诗学权舆

    二十二卷。明黄溥编。明有两个黄溥。其一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著有《简籍遗闻》。此黄溥,字澄济,自号石崖居士,江西弋阳人。生卒年不详。正统年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是书兼收各体,各为注释。书中分为名格、

  • 月令通考

    十六卷。卢翰撰。卢翰字子羽,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官衮州府推官,著有《易经中说》四十四卷、《签易》(又名《中庵签易》)一卷。该书有自序,称其因见家塾有《事亲》一书,因广而

  • 尚书古文辨惑

    二十二卷。清张谐之撰。张谐之字敬斋,河南灵宝人,清末学者,生卒年不详。此书与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同作于光绪年间,刊印稍晚于洪良品之书。此书攻击最甚者,为阎若璩,认为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所定九十

  • 楞严经臆说

    四卷。明代释圆澄撰。圆澄生平事迹详见《云门语录》辞条。《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楞严经》外,还有《大佛顶首楞严经》

  • 实地论

    二卷。无撰者名氏。此书卷前有永乐三年乙酉(1405)作者自序,和“养和子题”。不知养和子为何人。其书上卷二篇:第一篇为《一宗》,阐寡欲延年之旨;第二篇为《二要》,述导引服食之事。下卷二篇:第一篇为《辨

  •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

  • 周易举正

    三卷。郭京撰。郭京,唐末叶人,生平事迹及生卒年均不详。该书《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不载,《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三卷。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其为宋人伪托之作。《崇文总目》称郭京为唐苏州

  • 补计然子

    一卷。明末清初董汉策(生卒年不详)撰。董汉策字帷儒,号芝筠,又号苏庵,康熙间举贤良方正,官道员。著有《褓文杂著》、《补计然子》、《揽胜文集》、《帚园集》等。此书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杂取《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