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荡寇志

荡寇志

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其父奉命前往镇压,俞万春因从征有功,得功名。他擅歧黄之术,其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晚年深信佛、道二教,潜心研究医道,著书立说。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只做过秀才。为人治病之暇,常以一黄牛为伴,以酒一壶,铁笛一支,分系牛角,遨游于西湖之上,号为“黄牛道人”。他著有《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等书,均已散佚。唯《荡寇志》得传世。《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结子一回。是一部反《水浒》的书。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极力诋毁农民起义,攻击《水浒传》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针对《水浒传》在民间的积极影响,他本着“尊王灭寇”、“但明国纪写天麻”的主旨,自道光六年(1826),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部与《水浒传》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全书叙写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伦理观,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在作者笔下,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阵前大失英雄本色,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相反,在《水浒传》里出现的恶霸、赃官,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即便象蔡京、童贯等奸臣,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做儿女亲家的闹剧。《荡寇志》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但它在艺术上确有一些可取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划,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可惜的是,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荡寇志》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1853)徐佩珂南京刊本,后有光绪丙申(1896)慎记书庄石印本、民国三年(1913)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戴鸿森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土风录

    十八卷,清顾张思撰。顾张思,字雪亭,江苏太仓人。此书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钱大昕序、嘉庆三年(1798年)朱珪序。书即于嘉庆三年刊行。《土风录》于时令、民俗、服饰、典章制度、成语、掌故、方言俗语等

  • 春明梦余录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

  • 燹余吟稿

    十二卷。清张经赞(约1852前后在世)撰。张经赞字南皆。湖南武冈人,生卒年未详。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署广东龙门、新兴等县知县。宦粤省三十余年。本编共诗十二卷。原名《守舟山房诗钞》。卷二有《从军

  •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 石村画诀

    一卷。清孔衍栻撰。孔衍栻字石村。今曲阜(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记自己作画之法,并无特色。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 锦囊小史

    一百零四种,一百零八卷。明佚名编辑。丛书汇辑自汉至明之名贤著述,共分八册,主要有:汉马融《忠经》、汉甘公石申《星经》;梁陶弘景《冥通记》、晋干宝《搜神记》、晋陶潜《搜神后记》、宋刘义庆《幽明录》、《大

  • 韵综

    八卷。清陈诒厚撰。诒厚又名学诗,字连庭,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其自序云:自束发以来,六书未学,五音未审,每拈一韵,十失八九。乃取《康熙字典》、《佩文韵府》二书详为校核,先于一韵中厘其部画,复于每字之

  • 善卷堂四六

    十卷。清陆繁弨(?-1700年)撰,吴自高注。陆繁弨,字拒石,号儇湖,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年不详。吴自高字若山,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翰林院侍诏。陆繁弨工骈文,在陈维崧、吴绮皆已下世后,自许

  • 伤寒论后条辨

    十五卷。清程应旄(生卒年不详)撰。程应旄字郊倩,新安(今属安徽)人。约生活于明清之际,清时避兵祸侨居苏州。初攻儒学,后弃儒为医。于伤寒学说研究数年,颇有心得。著有《伤寒论赘余》、《医经句测》等书。此书

  • 铨政论略

    一卷。清蔡方炳撰。蔡方炳,字九霞,号息关,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山西巡抚蔡懋德之子。著有《增订广舆记》,已著录。本书专论唐、宋二朝之铨政,颇为浅略。如谓侍郎起于隋,不知梁天监三年(504)已有侍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