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荀子补注

荀子补注

①一卷。清刘台拱(见《论语骈枝》条)撰。是书为校勘《荀子》补正杨倞、汪中之作。仅九十六节,续十六节,大体精审。如谓《劝学》篇,“于越”作“干越”,“群焉”作“群居”。《君道》篇,“论德而定次”,“论”当作“议”。《大略》篇,“非礼”也,作“非仁”也。《哀公》篇,“无取詌”,“詌”,同《解蔽》之“钳”。如谓申徒狄非殷时人,以驳庄子音义,须知古代渺邈,传闻异辞,不得是此而非彼也。《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台拱驳杨汪五常之说,不知《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郑注明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即本荀子,认为杨注不清晰可也,以杨说为非,则误矣。《王霸》篇,“一日而曲列之”,台拱改“日”为“目”,则与上文不合。《君道》篇,作一日而曲辨之,安得改日为目乎?凡此之类,时亦见之,然较其全部,可取者仍多也。②二卷。清郝懿行撰。郝懿行有《易说》已著录。是书名同刘台拱所撰。书中亦引台拱之说,卷末附书二篇,一致王引之《论孙卿书》,一致李璋煜《论杨倞书》。观是书,较台拱书内容繁多,而逊其精密。如《修身》篇之“提侵”,即下文“怠慢”之意,而分为二义;《儒效》篇“谲德”,《韩诗外传》亦作“决德”,则“谲”与“决”字通用,而误从洪说作“论德”。《致士》篇,“然复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士”为“出”字之误,而以“士事”强通之。《成相》篇,“欲衷对,言不从,”“衷对”误倒,而改“从”为“封”。《大略》篇,“仁非其里而虚之”“虚”字是为“处”字之讹,而以“虚”读为“墟”,强说之。又如证《修身》篇,“出入”为“出人”,《儒效》篇,“行伪”即“行为”。以上诸例,皆失于检点所致。

猜你喜欢

  • 北海集

    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宋綦崇礼(1083-1142)撰。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后徙潍之北海(今山东潍坊)。登重和元年(1118)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

  • 行远集

    《行远外集》均不分卷。明陆深(1477-1544)撰。陆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六年(1537)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 春秋繁露义证

    十七卷。清苏舆(?--1914)撰。苏舆字厚庵,平江(今湖南平江)人。师事长沙王先谦,治《公羊》家学。光绪甲辰(1904)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改补邮传部员外郎。他鉴于凌曙《春秋繁露注》征引繁博,义蕴

  • 四书释地补

    一卷。四书释地续补 一卷。四书释地又续补 二卷。四书释地三续补 二卷。清阎若璩(详见《校正四书释地》)撰,樊廷枚补。樊廷枚,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是书前有汪廷珍序。所补约有三义:

  • 文章练要

    十卷。清王源(1648-1710)著。王源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喜兵法、典制。康熙举人。著有《易传》、《兵论》、《平书》、《或庵评春秋三传》。此书全称是《文章练要左传评》,因王氏主张

  • 词坛纪事

    三卷。清李良年(1635-1694)撰。李良年生平事迹见《秋锦山房词》。此书主要记述唐宋词人的有关遗闻佚事,书无序跋,事件都按时代先后排列,其间也有编者的参订按语。所引均无出处和著者姓氏,徒使读者迷其

  • 寒松阁诗

    二十卷。清张鸣珂(1829-1909)撰。张鸣珂,字公束,又字玉珊,浙江嘉兴人。曾以县令需次江右,官至中丞。家世清门,妙年力学,又得韵甫黄氏为师。于省垣书局任职二十余年。著有《艺谈琐录》等。是编诗八卷

  • 河汾诸老诗集

    八卷。元房祺编。据高昂霄跋,称房祺为大同路儒学教授,而房祺在后序中自称“横汾隐者”。是否是罢官后乃编此集,也未可知。所收有麻革、张字、陈赓、陈扬、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此八人

  • 封川县志

    二十二卷续志二卷,清方尚祖纂修,胡璇续纂修。方尚祖,字宗道,福建莆田人,举人,万历四十五年封川知县。胡璇,浙江山阴人,知县。明正德十一年(1516)乡进士陈绽,始编邑志,嘉靖间时有续修,万历间,邑人岑

  • 御定资政要览

    三卷,后序一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撰。该书凡三十章,曰: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夫道、妇道、友道、体仁、弘义、敦礼、察微、昭信、知人、厚生、教化、俭德、迁善、务学、重农、睦亲、积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