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罗江县志

罗江县志

①十四卷首一卷,清沈潜、阚昌言纂修。沈潜,秀水人,曾任罗江县知县。阚昌言,曾任罗江县知县。按罗江,汉置县地。晋置万安县于梓潼水尾,属梓潼郡。后移县治其地,宋齐因之。西魏置万安郡,隋初开初郡废,县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天宝元年,改为罗江县,宋元因之。明属成都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29)复设县,隶绵州。罗江县有志始自兹编。志稿创于沈潜,而成于阚昌言。《罗江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共十四卷首一卷。分为:卷一,星野。卷二,疆域。卷三,公署、古迹。卷四,水利。卷五,贡赋。卷六,学校。卷七,习俗。卷八,礼仪。卷九,秩官。卷十,名宦。卷十一至卷十四,艺文。此志记述资料翔实,惟古迹后附祈雨灵文碑,盖奉巡抚令录自《春秋繁露》者,水利后附张文麓《农书》及沈潜《蚕桑说》,学校后又附沈潜《学规隅拟》,各累十余页,几占全书三分之一。虽大多切于政教,然不别自为编,或附诸卷末,咸骈立其间,与撰述体裁终嫌未协。② 十卷,清李调元纂修。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邑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直隶通水道。其生平宦绩所至,辄访问山水风土人物,其有为古人所未志者,即笔录之。罢官后家居二十余年,益以著书自娱。其所著书凡四十八种,斯篇即其一。是篇原名《梓里旧闻》,因当时裁县改州,故不言县志。旋复设县,则仍曰《罗江县志》。书成时,李调元已七十余岁。《罗江县志》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此志广徵博引,其史实皆详细注明出处。所载金石文俱照式绘图于旁,十分明晰。艺文不另立一门,而附见于名胜古迹之后,便于查阅。李调元以个人之力,积三年之功,而成此书,文笔流畅,质量上乘,实属难得。尚有嘉庆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函海》本、光绪八年(1882)广汉钟氏乐道斋刻《函海》本、《李雨村所著书》本和民国26年(1937)商务印书馆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刊行于世。③ 三十六卷,清李桂林修,邓林纂。李桂林,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闽候县)人,进士,曾任罗江县知县。邓林,福建闽县人,举人。李桂林任县令后,适值通志馆开,檄徵邑乘,李令因据前志重修而成此篇。《罗江县志》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全书三十六卷。卷首为序、凡例、纂修姓氏、目录、诸图。正文分为:卷一,星野、图考。卷二,建置、沿革。卷三,疆域。卷四,形势。卷五,山川。卷六,户口(附风俗)。卷七,田赋。卷八,水利。卷九,城池。卷十,关隘。卷十一,津梁。卷十二,古迹。卷十三,公署。卷十四,学校(附书院)。卷十五,祀典。卷十六,祠庙。卷十七,兵制。卷十八,驿传(附铺递)。卷十九,寺观。卷二十,盐茶税课。卷二十一,蠲政。卷二十二,职官(附政绩)。卷二十三,选举(附封荫)。卷二十四,人物。卷二十五,列女。卷二十六,流寓。卷二十七,仙释。卷二十八,方技。卷二十九,陵墓。卷三十,典籍。卷三十一,金石。卷三十二,坊表。卷三十三,详异。卷三十四,杂识。卷三十五,外纪。卷三十六无题。此志所列条目,系照省会颁发纂修格式开载,间有因字数无多不必另立一门者,即各以类相附,如风俗附于户口,政绩附于职官,铺递附于驿传,以省卷帙之繁。其徵引悉本《二十二史》、《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要》、《水经注》、《名胜志》以及省志等。其论断如黑水辨、雒城考系采李雨村嘉庆志。每条均标记原书之名,以便检阅。艺文内如祠庙、寺观、道路、桥梁序文碑记甚多,略嫌琐细。然存之可识兴建之所由来,亦不为病。尚有同治四年(1865)刻本流行于世。

猜你喜欢

  • 振鹭集

    一卷。明陈镐编。会稽(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弘治十六年(1503),孔子六十二代孙袭封衍圣公孔闻韶入觐京师,事毕将还,朝臣咸赋诗赠行。馆阁自大学士刘健以

  • 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 铜梁山人诗集

    二十五卷。清王汝壁(?-1806)撰。王汝壁,字镇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铜梁(今四川铜梁)人。中进士后分吏部学习,曾任员外郎、礼部郎中,吏部郎中,直隶顺德府知府,保定府知府等职。乾隆五十五

  • 翼駧稗编

    八卷。清汤用中撰。汤用中字芷卿,武进(今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从该书卷二内容可知他是赵翼的外孙。该书为笔记小说,仿《阅微草堂笔记》笔法,分条记事,涉及名人轶事、乡里传

  • 四书尊注会意解

    三十六卷。清张九达原辑,张庸德补辑。书首有张潮序、庸德自序及凡例。是书专宗朱注,因而名其解曰《尊注会意解》。凡诸儒之说,与朱注不同者,折衷于朱子;朱子之说先后不同者,折衷于《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中

  • 同声假借字考

    二卷。近代叶德辉撰。参见《说文古微》。是书本《经典释文》按诸经之次第录其同声假借之字,惟仅有《易》、《书》、《诗》、《孝经》、《论语》、《尔雅》,而不及《三礼》、《三传》,因为叶氏另有《三礼郑注正字考

  • 朱文定公集

    十卷。清朱士彦(生卒不详)撰。朱士彦字休承,号永斋。江苏宝应人,约在乾隆道光年间在世。嘉庆进士,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著成《河渠》一书,故于河淮最熟,曾上疏进河防五策。道光时累官吏部尚书。卒谥文定。是书

  • 崞县志

    二卷。明尹际可修,徐麟趾纂。尹际可字遇夫,山东平阴县人,出身举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任崞县知县,后升太原府通判。按崞县志,旧无纂修,尹际可任县令时,始为草创。《崞县志》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

  • 异域志

    二卷。元周致中撰。致中生卒年不详。江陵(今属湖北)人。官任知院,“奉使外番者六,熟知四夷人物风俗。”(《四库全书总目》)此书本名《裸虫录》,后人重编时改为今名。书中著录了二百余个国家和民族,编一百五十

  • 绣余吟草

    二卷。郑瑶圃(生卒年不详)撰。郑瑶圃,福建闽侯县人,贡生林某之妻。此书共收律赋二十一篇,骈体文三篇,古近体诗一百六十余首,书前有陈秋坪所作序言。刊刻年代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