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缁衣

缁衣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已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唯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唯口起羞,唯甲胄起兵,唯衣裳在笥,唯干戈省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唯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唯终。”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了民存,亦民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唯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唯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子曰:“轻绝贪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猜你喜欢

  • 老子

    二卷。春秋时老聃(生卒年不详)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末期人。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老子的生平。他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

  • 素心阁诗草

    二卷。清郑蕙撰。郑蕙,生卒年不详,字雪兰,浙江永嘉人,郑松岩之女,同知平阳殷执中侧室。清代诗人。此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书前有李慈铭为之所作墓志铭,张景祁,章铤、朱宝善、宋谦、郑锡甲、曾纪石及

  • 隐梅卢遗稿

    一卷。清殷秉玑撰。殷秉玑,生卒年不详,字茎仙,江苏常熟人,陈锡祺之妻,清代词人。此书有光绪七年(1881)刊本,书前有其夫陈锡棋所作的序言,共收诗九十首。还著有《玉箫词》一卷,有光绪七年(1881)刊

  • 关陇丛书

    九种,十八卷。民国张鹏一辑。张鹏一字扶万,陕西富平人,撰有《隋经籍志补》、《漠律类纂》等,并编有数种丛书。该丛书中收有张鹏一辑录之丛书三种:《扶风班氏佚书》、《北地傅氏遗书》、《挚太常遗书》,前两种为

  • 征西纪略

    一卷。清陆楣撰。陆楣,生卒年不详,字紫宸,江苏无锡人。本书的断限为:自康熙九年(1760年)四月蔡毓荣奉命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军务镇荆州起,至康熙二十年十月清军收复云南止。由于

  • 说文疑疑

    二卷。清孔广居(生卒年不详)撰。广居字千秋,号瑶山,江阴(今属江苏)人,孔子七十世孙。是书把《说文解字》的可疑之处汇成一编,本顾炎武十部韵目分隶各字,而以《论六书条例》冠于前。凡《说文》之可疑者,参以

  • 介休县志

    ①十四卷。清王谋文纂修。王谋文字逵溪,浙江绍兴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介休县知县。按介志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知县史莲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王植重修,前者约而简,

  • 霞外诗集

    十卷。元马臻撰。臻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道士。生卒年不详。此集有仇运序称其:“隐约西湖之滨,士大夫慕与之交,不过习清虚,谈淡泊,无一言及势力声利。”《四库全书总目》评曰:“集中铺张富贵者数篇

  • 新书

    见《心书》。

  • 靖海纪略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著有《浪吟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