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禅真逸史

禅真逸史

八卷四十回。明方汝浩编著。方汝浩,号清溪道人,生卒年不详。其乡贯说法不一,孙楷第谓为洛阳人,戴不凡疑其为浙江人,谭正璧以洛阳为其原籍,杭州为居所,也成一说。方汝浩其它生平事迹无考。其著作除本书外,还有《禅真后史》和《扫魅敦伦东度记》。《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它描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因得罪权臣,避难出逃,皈依佛门,法号澹然。后投梁,被举荐为妙相寺副住持。因勘破妙相寺住持守静奸淫劣迹,遭陷害,又逃回东魏隐居。得天书三卷,颇具神通,收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为徒。三徒学就本领,辞师浪迹江湖,于乱世中揭竿聚义,屡败官军。最后唐王一统,林氏圆寂,三徒隐居,修道成仙。全书的整体框架是一个佛教故事,诚如书前凡例所说:“是书虽逸史,而大异小说稗编,事有据,言有论,主持风教,范围人心。”由于作者在思想上将儒、释、道三教合为一体,说教意味较浓,释而道,道而儒,三教合流,三教互补,构成了小说总体思想的主要特征。这就难免使作品笼罩了一层顺天知命、纲常名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宗教迷雾。但这部小说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于:它通过对梁、魏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了佛门道教中的弊端,暴露了尘世社会的黑暗,赞美了禅真豪使的品格。书中对统治者敲诈勒索,占人产业,夺人妻女,以及众多和尚、道士谋财害命、奸淫妇女的揭露,尤为深刻,使其带有较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禅真逸史》的语言,通俗易懂而简洁流畅,对话比较生动,且多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它出现于明代末期,对已问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艺术手法均有模仿,而无艺术独创力。《禅真逸史》存世版本不少,现知主要有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所藏古杭爽阁主人刻本,马廉旧藏白下翼圣斋本,二本各有插图二十页。还有无图而增唐太史令傅奕序本。这三种本大致为明刻本。清初和清代中叶,有文新堂本、据本衙藏板梓行的中小型本、明新堂本。清末有改题《妙相寺全传》和《大梁野史》的石印本,近世有张静庐点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江巨荣、李平校点本,参阅以上版本,择善而从,较通行。

猜你喜欢

  • 广韵藻

    六卷。明方夏(生卒年不详)撰。方夏字南明,自号养春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书在杨慎《韵藻》的基础上,删其繁复,又增加了原书不足的部分。但疏漏之处仍较多。唯杨慎书中假借均字为韵字,方夏独改从今文,立

  • 买花钱

    一卷。清徐石麒(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徐石麒字又陵,号垣庵,江都(今属江苏)人。徐石麒精研名理,擅度词曲,工于诗文,巧于绘画,天资聪颖,沉静寡言。明朝末年正遇战乱,不参与科举应试,居家著书,有诗词

  • 三坟书

    一卷。不著作者,明陶宗仪订。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著有《辍耕录》、《书史会要》、《南村诗集》等。《三坟书》相传为古代易名的名称,久佚,其书名见于《左传》及《尚书序》中。《左传·昭公十二年》谓:“是能读

  • 文字学音篇

    五章。钱玄同著。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改掇献,又号疑古。浙江省吴兴县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师范。1908年起,从章太炎学习国学,精研音韵训诂及《说

  • 群碧楼书目

    初编九卷,附书衣杂识一卷。清邓邦述编。邓邦述(1868-1939),字孝先,号正暗,又号正暗居士,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少时于常熟赵氏岳家读天放楼

  • 魏稼孙全集

    无卷数。清魏锡曾(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魏锡曾字稼孙,仁和(今杭州市杭县)人。是书凡四种:《绩雨堂碑录》、《绩雨堂题跋》、《绩雨堂诗存》、《绩雨堂文存》。《碑录》数百篇,包括:隋、唐等各朝碑录,按

  • 娱意录

    十八种十八卷。原题桐西书屋辑存。是书之所以题名“娱意”,旨在手此一编,则可以骋意千古、卧游名区,足以快心意而娱耳目,因此所收书均为记事记游之著作。十八种书为:《梅花草堂笔谈》、《幽梦录》、《钝翁说铃》

  • 来云阁诗稿

    六卷。清金和(1818-1885)撰。金和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诸生。擅诗,诗多长篇,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其诗篇多为反映社会政治之作。著有《秋蟪吟馆诗钞》。此编分六集。《然灰集》:撰者自

  • 易象数理分解

    八卷。清末谢维岳撰。谢维岳字龙山,邵阳人。作者认为周易有象、数、理三种内涵。对《周易》的诠释也必须象、数、易分解。“易言象者十之五六,言数者十之一二,直言其理者十之七八。不知象数理者,不可与明易。混同

  • 周官集传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著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