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孙氏注

礼记孙氏注

一卷。魏孙炎撰,清马国翰辑。炎生卒年不详,字叔然,乐安(今江西省中部)人。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详见《三国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说叔然与晋武帝同名,因而称呼其字。史当称名,而陈寿称叔然,特明史之变例。而廖用贤《尚友录》说,叔然本名炎,与武帝同名,因而称其字。这是袭其说而失之者。然而,与炎名字相应,而颜之推《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独知反语。这又是因为然、言读音相近而致误者。孙是郑之弟子,但其书却不苟为异同。如《檀弓》师吾哭诸寝云,奔丧师哭诸寝门外,属于周礼,与郑志答赵商问同。《杂记》己虽小功三句云,己大功,卒哭,可以冠,与郑注相同。这是不为苟异。《檀弓》华而皖云,皖漆也。大概把皖读作垸。《说文》土部,皖漆和灰而也可以作为证据。这与郑注从旧说以晥为刮节目,其意读皖为刮相异。《内则》后王命冢宰云,后王君王,谓天子也。这与郑注认为记者据诸侯相异。《乐记》故德辉动于内云,德辉,明惠也。明惠疑读明慧。《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鲁读慧为惠可证,与郑注颜色润泽相异。其廉直劲正,孙本“劲”写作“经”,于是就训为法,这更没有必要进一步论述。以上是不为苟同,也有似异而实同者。《檀弓》丧三年以为极二句,《释文》极亡,王以极字绝句,“亡”写作“忘”,向下读,孙依据郑写作“亡”,而如王分句,此是《释文》误读。郑本上“亡”是假借字,下“忘”是本字,其句法与《大戴礼·曾子立事篇》备则未为备也相似。郑注对于“亡”字没有解释,也以亡则连续,并非以极亡连读。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自然可以明白。国翰把这当作郑孙之异,不知所异实际上并不在此。另外,如《乐记》奋至德之光云,奋发也;以著万物之理云,著犹诚也;理发诸外云,理言行也;故礼有报云,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此与郑注奋犹动,著犹成,理容貌之进止,报读曰褒,犹进也,都语异而义同。还有似同而实异者。《玉藻》诸侯玄端以祭二句,郑孙都认为端应当是冕,而郑认为诸侯祭宗庙之服,只有鲁与天子相同,于是,也破端为冕。孙认为祭服之下,其祭先君也裨冕,如其说则端应当为衮。汉代时卷、衮同读,见《王制》注,以此文上卷下“衮”为字之歧出,就改作“端”。黄以周《衣服通故》剖析得十分清楚。《乐记》卫音趋数烦志云,趋数音促速而数变也。这与郑注“趋数”读作“促速”非常相似,实际上是郑改字,孙不改字,趋数二字,郑并列,孙侧注,这又是语同而义异者。总之,后王孙说正确,德辉趋数郑说正确,华皖、玄端两说都可以讲通。《乐记》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云,居鬼,品处人鬼之志,胜郑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之说。律小大之称云,作乐器大小称十二律,与郑云律六律小大谓高声正声之类,义皆未安。《史记乐书律作类,类谓类次,下文比终始之序,比谓比次,其义相同。《礼记》孔疏引《尔雅》孙注共有七事,马辑都据录。《月令》置罘疏引《尔雅》罦覆车注,因为其文不同,不敢滥入,殊弗思疏引雅注,必然是记恰好无注,可以附录以资发明,不应该顺记文列入,如其附录,则罘罦实为一字,也可以采入。又鸣鸠拂其羽二句下鹘鸼等,细绎疏文,都引用雅注,今只以为记注,前者为不明体例,后者为读为不审。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周易疏略

    四卷。清张沐撰。张沐字仲诚,河南上蔡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资县知县。张沐对于四书五经都有疏略。其解《周易》,自称本于孔子十翼之义。所注多取于旧文,并融合了自己的意见,不再标出古人名氏。书

  • 德仁圃行述

    一卷。清英贵撰。英贵清中叶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所述为其父德元事迹。德元字仁圃,姓索绰罗氏,满州正白旗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官至内务府畅春园郎中。此书有嘉庆年间刊本。

  • 崔笔山文集

    十卷。明崔涯(约1543前后在世)撰。崔涯,字若济,号笔山,宁国太平(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著有《笔山文集》。是集凡十卷,卷一至卷七为奏疏及杂著,卷八为

  • 灵台秘苑

    十五卷。北周庾季才(生卒年不详)撰。庾季才字叔奕,八岁通《尚书》,十二岁通《易》,好占玄象。梁元帝尝与之论星历,梁亡,周太祖令掌太史。著有《灵台秘苑》、《垂象志》。原书《隋书·经籍志》记为一百十五卷,

  • 吕望兴周

    见《武王伐纣平话》。

  • 五代史志疑

    四卷。清杨陆荣(生卒年不详)撰。杨陆荣,字采南,青浦(今属上海市)人。著有《易互》、《禹贡臆参》等。《五代史志疑》成书于康熙年间,是摘《五代史》疏漏或谬误而作,如“唐太祖兄弟传。所载”太祖有四弟,克让

  • 杨全甫谏草

    四卷。明杨天民撰。杨天民,明太平(今属浙江温岭县)人,字全甫。万历己丑(1589)进士,历知朝城、诸城县,有异政,擢礼科给事中,敢于言事,建储之疏,至十二上,降永从县典史,卒以谪死,后赠光禄寺少卿,有

  • 全唐文

    一千卷。清董诰(1740-1818)等奉诏编纂。董诰,字雅伦,号蔗林,邦达子,浙江富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载,曾纂辑《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此书编纂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

  • 长白山记

    一卷。清刘建封撰。长白山,高约三十里,范围约二百四十里,土少沙多,海浮石居其半,树木不生,四季积雪,四时望之长白,故名长白山。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建封与郡守李延玉等,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托,勘

  •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宋代释僧璩(生卒年不详)撰。僧璩,俗姓朱,吴(今江苏省吴县)人。为僧业弟子并受学什公。僧璩为学刻苦,专攻十诵,在律学方面颇有见地。在宋孝武帝时曾任僧正。除撰有《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外,传称还撰有《胜鬘文